德黑兰

秋风瑟瑟,洪波涌起,美国和苏联矛盾的起源

发布时间:2023/2/23 11:29:09   点击数:

二战末期,考虑到欧洲已是一片废墟,苏联也战争中遭遇重创,美国显而易见的成为了国际秩序的核心。按照罗斯福总统的构思,战后同盟国仍有合作的可能性,他希望设计一套以美国为主导、美苏英中四大国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具体蓝图,则是围绕着即将成立的联合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展开。这些话题早在年德黑兰会议时他便已经与斯大林和丘吉尔做了初步磋商,据说跟斯大林相谈甚欢。很可惜,历史没有假设。年4月12日,罗斯福总统因脑出血突然去世,他关于战后的一切规划随即人走茶凉。副总统杜鲁门继任后,美国外交政策开始发生重大转变,战时联盟迅速走向混乱。

二战中,斯大林和罗斯福惺惺相惜!

这个时候,一个原本不起眼的人出现了:凯南。

二战结束不久,为了加深对苏联外交政策的了解,美国国务院选派了一位名叫乔治·凯南的苏俄问题学者到驻莫斯科大使馆做参赞(二把手)。凯南之前从未接受过任何外交或战略规划训练,也没有与军方合作的经验,是一个政治素人。之所以选择他,或许是因为那个年代美国国内专门研究苏俄历史的学者非常少,国务院高层想当然认为一位懂苏俄历史的人,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们做政策研判。凯南来到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工作后,最初并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作为。当时的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是一位资深外交官,说话办事非常有分寸;凯南虽为参赞,但基本上是一个咨询顾问的角色。说来不巧,年2月,哈里曼大使回国述职,凯南以临时代办的身份代行大使职权。正好2月9日这天斯大林在莫斯科选区的一次选民大会上发表演说,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没有过时,资本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会造成极大的混乱”云云。这种表述在苏联的宣传体系里只是秘书班子为领导人准备的套话,更何况是发表在一个类似人大选举的非关键场合,通常情况下没有什么舆论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ls/1018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