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历史 >> 撤离科威特这次的孤胆英雄是个印度人
中东爆发战争,一个外国大叔孤胆奋战保护本国侨民安全回国,听起来似乎是好莱坞电影的惯常情节,然而这次的主人公却是一个印度人。有人说这是一部印度版的《逃离德黑兰》,实际上不太一样。电影《逃离德黑兰》中,观众们看到的是美国政府的强大和对于海外公民的保护,整部片子非常主旋律;但在这部《撤离科威特》中,印度政府软弱无能官僚主义根本不关心战区本国公民的状况,人们只能靠自己。故事的背景是海湾战争前夕,主人公是一个在科威特经商的印度老板,豪宅和私家司机,举办派对舞会,与王子做生意,典型的在中东的成功外籍商人的形象,然而战争中止了这一切。毫无征兆的一个夜晚,伊拉克军队开始进攻科威特,这支经历过两伊战争的强大军队遇到的只是象征性的抵抗,科威特王室仓皇逃跑,抛弃了本国人民,还有近百万外籍劳工。我们的主人公,这位印度大叔在睡梦中得到了这个震惊的消息,他试图把家人送出科威特,然而在路上他的司机被打死,他本人被一个相识的伊拉克军官勒索钱财,好在最后总算得到了一张通行证和安全保护。当他回到公司的时候,发现他的员工们聚集在公司里,惊慌无助,人们都在望着他,期待老板可以保护他们,送他们回国。公司里人越来越多,很快形成了一个印度难民的驻地。接下来就是一堆坏消息,印度大使馆和外交部根本不在乎这些本国人,大使馆直接扔下了在科威特的侨民搬到了巴格达,外交部都没人接电话,也不愿意解决此事。本来一艘货轮可以载他们回家,结果联合国宣布禁运,这艘货轮无法靠岸。电影的结局想一想就知道,这位印度大叔最终把这些同胞们都送回了国,中间的情节就不剧透了。真实的历史就是这样的,海湾战争期间,印度政府用民航客机在59天里运回了11.1万侨民。以往的战争中拯救平民的故事大多是两种情况,一种是主人公保护自己的家人,一种是国家派出军队保护本国侨民。这部电影则是很少见的一种,主人公只是个普通的商人,却如领袖一样带领本国人回到故乡。在这部电影里,更深一层的讨论是海外印度人的身份意识。主人公长期定居科威特,原本并不在乎“印度人”这个身份,他把自己当成了科威特人,甚至一开始讨厌司机在车里播放印度音乐。然而在战争中,主人公的民族意识被唤醒了,他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印度人,他需要保护在科威特的其他本国同胞们,印度人们应该聚在一起,努力想办法回家。实际上对于印度来说,一个统一的民族概念是很难形成的,这个国家有太多的民族、宗教、部落甚至人种。片子里那些劳工们的护照都在中介那里,他们根本没有身份证明,伊拉克军队允许印度人回国但不能放走科威特人,一个小伙子问主人公:“我们怎么证明自己不是科威特人?”,同样外交部也不肯发出临时护照,理由是“你怎么证明他们不是巴基斯坦人或者孟加拉人?”。作为人口数量庞大的地区,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三国一直在向中东地区输送劳工,也影响这三个国家在某些问题上的态度。比如当初承认塔利班的只有沙特、阿联酋和巴基斯坦三个国家,对巴基斯坦来说,或许有边境安全和本国势力的考虑,但与沙特和阿联酋的关系也是外交影响因素;再比如印度在海湾战争中与伊拉克关系暧昧,有劳工和贸易需求的萨达姆对印度人也很友好;至于孟加拉国,自然灾害非常普遍,劳工外汇是经济支柱。有一个说法,说印度是十亿人的国家,一亿人的社会,一亿中产阶级构成了印度的全部,而九亿贫民不创造多少价值也不消耗多少价值,自生自灭。当然这个说法可能未免偏颇,但也反映了印度的巨大社会问题,贫富差距过大,殖民历史留下了这种社会阶层的固化——富有的主人和听话的仆人,各自心安理得。当然这部电影也带有很多工业化电影的成分,比如民族与国家的自豪感渲染,比如主角高大的形象,比如印度电影的固定跳舞戏等等。这些虽然对于观众来说未免俗套,却并不显得突兀,节奏非常恰当。战争爆发后,主人公的商人朋友们在超市里享用威士忌,等待美国的干涉,他们不指望印度政府,也不在意本国劳工。或许这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海外商人的心理常态,背后没有强大的本国政府,自己也不在乎其他本国普通人,“世界公民”的身份对他们来说就是所在国的生意和美国主导下稳定的“强权和平”。然而,对本片的国家民族热情稍稍打击了一下的是,最终解放科威特的依然是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军队占领科威特,晚上8点美军就开始了保护沙特的行动,4天后联合国开始对伊拉克进行制裁,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2月15日伊拉克同意调停有条件撤军,2月28日伊拉克接受无条件停火协议,海湾战争结束。当时号称世界第四军事强国的伊拉克,在42天空袭之后,只坚持了个小时的地面作战就全面崩溃。
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