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历史 >> 身未动,心已远寻找全球文化探索官
自从人类第一次直立行走,人类行走的半径越来越大,走出家门,走出小镇,走出城市,走出国家,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广,在自身之外,仍有更广阔之地等待人们去探寻。
在13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经过长途跋涉抵达东方中国,一路旅途见闻并在后来通过文字留下的《马可·波罗游记》,这本旅行文学催生了整个欧洲的东方热,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在15世纪航海时代,人类依靠航海远行实现了人类文明的交融和进步。
在20世纪世界二战之后,现代旅行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后来兴起的嬉皮运动更是鼓励了更多囊中羞涩的年轻人走出狭隘的天地,去世界各地旅行,到了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旅行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们或穷游,或团体游,或富游,不断寻求旅行主义的新主张。
在目之所及之外,是什么一直在牵引着人们一次次告别原地,去往远方?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地方,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国度都有独属于它的风景,人文,地理,不同地域之间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
而作为渺小的个体,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自身的局限性,而旅行则提供了一种身体力行的探索方式和这个世界对话,人们得以从局限的生活场所进入到更广阔的的世界,从熟悉走到陌生的另一片天地,当我们身上代表的固有观念,文化与旅途城市的另一种文化相遇、碰撞、激发,对话便有了可能。
拙见嘉宾曲向东谈到,在过去,他是一位摄影发烧友,在一次北极的旅途中,当面对世界之巅那一刻的天地之大美,他忽然感受到了何为“瞬间即永恒”,从那以后,他放弃了一切想通过摄影、通过照片、通过取景把旅行风景保存下来的念头,而用全身心来感受在那一刻接受大自然给你所有的馈赠。
他说:“我们真的认识这个世界吗?我们在行走过程当中,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过程当中,自然和人文的灵光让我们睁开了双眼。”
旅行,它能够通过一个个瞬间让我们真正地睁开双眼去看世界,以我们熟悉的环境作为参照,和陌生的未知的一切进行对比,我们会得到一种参照悟,进而从原本狭隘的观念中抽离出来,形成新的世界观。
而在一次次的行走和归来中,我们会逐渐了然这个世界真正闪光的部分,那些值得人类永恒追求的事物。
中国年纪最大的珠峰问鼎者孙冕在拙见的“远行与回归”专场活动中也分享了他攀登珠峰、行走高原的感受,“这么多年来,我陪伴着陈坤行走过四次不同路线的高原的一些路程,在行走的过程当中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每个人如何走到自己的内心,你自己的内心就是你的王国,在你内心这个王国里,你就是你的国王。”
远行是为了回来,回到我们世界的中心,抵达我们最遥远的目的地——内心殿堂。就像泰戈尔在《旅行》中写道的的那样:人只有在外面四处漂泊,才能到达内心最深的殿堂。我的眼睛向空阔处四望,最后才合上眼说:“你原来在这里!”
最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依旧不好也不坏,但在我们内心深处,我们早已在精神的荒原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我们不再是昨日的自己,任岁月流逝,我们依旧年轻如少年。
这是旅行带给我们最美好的意义。
“见外”——去看眼之所及之外,这是拙见年推出的“观世界”文化探索之旅,希望“未来公民”能和我们一路同行,通过观世界,形成世界观;透过世界各地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思想,感受个体与世界的链接,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共性。
过去的5年里,拙见作为思想者交流的平台,通过“21分钟灵魂演讲”,我们力图叩问人心;而通过“见外”,我们希望探索、照亮未知世界的边界。在过去五年,拙见已经踏足世界的最末端——南北极,文明古国伊朗。
与一般意义上的旅行不同,拙见“见外”旅行更强调人的因素,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ls/99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