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历史 >> 波斯语课记住你的名字
图片来自豆瓣剧照
二战期间,犹太人吉尔斯(Gilles)为了保命,谎称自己是波斯人,被德国军官Klaus看中,教授波斯语。
完全不懂波斯语的Gilles,用关押在集中营的犹太人的名字作为词根,凭空编造出上千句“波斯语”。
花名册版的波斯语
一个敢编,一个敢学,两个人就这样把“波斯语”学起来了。
一个敢编,一个敢学,完美“波斯语二人组”
我也跟着“学”了几个词:巴巴是“爸爸”,安塔是“妈妈”,面包是“拉支”,树也是“拉支”(Gilles忘记自己已经用过“拉支”这个名字了),面包树就是“拉支拉支”…
花名册上的一个个名字组成了两人日常的对话。
关押在集中营的人名,成了“波斯语”的词根
编了要背下来,忘了再记住,清醒的时候编造词组,睡着的时候做梦还在温习,Gilles坐立不安的样子,隔着屏幕,都可以感受到浓重的生存压力。
军官时不时的警告和试探Gilles,告诉他自己最痛恨骗子,如果Gilles撒谎,一定会后悔!
Gilles过的胆战心惊,随时会因为失误被处死。观影时,一条弹幕把我逗乐了:“还是打死我吧,活着压力太大了”。也正是这强烈的求生欲,支撑了Gilles多天的集中营生活。
与以往的战争片不同,《波斯语课》里面没有大量的战争的场面,更多的是人物性格的刻画,更侧重内心描述。
也许是我三观不正吧,虽然男主Gilles承受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但我倒觉得德国军官更可怜。
比起其他纳粹,虽说同样对生命不尊重,但德国军官整部片中没有伤害过生命。他对于纳粹没有很高的热情,之所以加入纳粹,只是因为看见街上两个穿着军装的人正自在地抽烟,一时冲动,就加入了,实属脑壳容易发热的一类人。
刚才说到德国军官对生命不尊重,为什么这么说呢?Gilles教授的“波斯语”灵感来自集中营的花名册,而德国军官只要随手翻看一下花名册就知道对方在骗自己,而他从来没翻看过,对这上面的名字视而不见。
这位德国军官算是纳粹分子中最有梦想的一位了,他打算战争结束后到德黑兰开一家小餐馆做主厨,还列了详尽的学习计划表,算是对自己的未来有期待有计划。
战争结束后,我想去德黑兰,在那里开一家餐厅
他对爱情有憧憬和向往,枯燥的厨房用语学完之后,他问Gilles“波斯语的爱怎么说”,这一幕还是蛮暖的。
他学会“波斯语”后,写了一首诗:“风把云送向东方,那里处处是渴望和平的灵魂。我知道,我会幸福,在云飘向的地方。”读诗的时候,我的心都变得柔软了。
最后,德国军官终于到了说波斯语的地盘,本以为可以融入那里的生活,结果发现那里的人都听不懂自己在说什么,意识到自己被骗,那种绝望和崩溃写满了大屏幕。
片子结尾,Gilles念出名册中个囚犯的姓名,这些人有很多已经不在世了,而正是这一个个的名字组成了Gilles生的希望,给了Gilles无限的灵感和词汇,编出可以和德国军官对话的“波斯语”,支撑了2年多在集中营死里逃生的日子。
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
抛开“波斯语”的真假,两个人在一起的画面,还是挺唯美的。
两个人在发布会上的照片,真的是太“恩爱”了…(图片来自豆瓣剧照)
图片来自豆瓣剧照
图片来自豆瓣剧照
片子看的有点紧张,听首舒缓的音乐放松一下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