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审查制度下艺术是最好的ldquo犯罪

发布时间:2021/11/11 10:19:02   点击数:

伊朗电影崛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末,与中国“第五代”导演同期,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将伊朗电影带入了世界级的“殿堂”,同时也给了观众某种印象定式,谈及伊朗影片,便是极端写实,注重生活细节,亲近自然,自觉地回避曲折的情节。长期专制的宗教政治氛围让波斯艺术家天生懂得如何靠躲闪来表达观念,用无言以答来诉说千言万语。

年的政治改选并未改善艺术家的境遇。先是基亚罗斯塔米在领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时亲吻了凯瑟琳·德纳芙,而遭到国内封杀,因为伊朗禁止男人在公共场所亲吻自己妻子以外的女人。随后,女导演巴尼-艾德玛德的剧本《城市表皮下》一度难产,因为内容涉及德黑兰工厂的不公待遇,以及青年男女试图出国谋生,寻求自由生活方式。最震惊世界的莫过于导演加法尔·帕纳伊和默罕默德·拉瑟罗夫被捕入狱。全世界媒体在声讨这种“以言治罪”的同时,也深深地为伊朗艺术家们感到担忧。当一种审查制度想要“触及灵魂深处”时,那艺术作品自然就会成为最好的“犯罪证据”。

幸与不幸的混血儿究竟是压制刺激了表达欲,还是监控使躲闪变得更敏捷?早有伊朗电影记者向西方媒体悄悄说过:“多亏了国内严苛的审查制度,伊朗当代电影才能发展得如此迅猛。”阿斯哈·法哈蒂(AsgharFarhadi)的三部主要作品就是在这种幸与不幸中催生出来的。《烟火星期三》(篝火节)和《关于伊丽》先后享誉北美及欧洲。拍摄《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期间,法哈蒂由于公开声援被捕导演加法尔·帕纳伊而被勒令停机。后因与审查机关“沟通态度较好”又被解禁。《一次别离》于年推出,至今包揽了凯撒、金球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殊荣。柏林电影节期间,当评委主席伊莎贝拉·罗塞里尼把金熊奖颁给法哈蒂时,影评人不禁惊叹历史的巧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在伊朗真正地薪火相传了。《正片》杂志著名评论家严纳·多宾则认为,《一次别离》不仅延续了新现实主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ly/10012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