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旅游 >> 外表是恐怖片,内核反思战争与人性,代表英
有那么一些电影,披着喜剧的外衣说了个悲剧故事,也有的则是披着恐怖片的外衣,说了个战争内核,说了个人性黑暗。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部惊悚恐怖片就是如此,没看懂的人觉得这是一部恐怖片,看懂的人则实质性地感受到电影真正要传达的内涵,比如人性,比如战争。
这部电影就是《阴影之下》!
该片于年上映,豆瓣评分仅仅6.4,参评人数也仅仅五千多,并不算热门影片。
虽说在豆瓣评分低,但在烂番茄上,该片的评价却很高。
上映后也迅速拿下了包括美国独立精神奖多项提名和获奖,而且刚上映时还提名豆瓣年度评分最高的恐怖片。
不仅如此,它还曾代表英国出征奥斯卡,虽说落选,但足以见得它本身的存在是不寻常不平凡的。
咱们重点来聊聊电影本身吧!
故事发生在80年代两伊战争期间,这里简单说说两伊战争,其实就是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
有了这个时代背景,剧情由此发生。
主角是一对生活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的母女,母亲是一个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她虽然已经结婚生子,但仍然想回到大学完成自己的学业。
完成学业她才能成为医生,才能有更多底气与世界交流,走向独立女性。
可院长以及权力系统却要她妥协,放弃梦想,囚禁在家庭里。
也因为战乱,她的学业梦想破灭。
丈夫作为一名出色的医生,被征兵上了战场,有观众抨击妻子冷血愚昧,丈夫要上战场话都不多说一句,只顾着健身,甚至还和丈夫争吵,一家人不欢而散。
是的,她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有些固执,和周围的女人不同,她不信鬼神之说,也对伊朗对女人的束缚有些不满。
虽说她看起来强势,但丈夫走后她还是陷入了焦虑与不安中。
因为战争,周围的邻居们都开始搬家,想要离开这片乱世之中。
更糟糕的是,女儿到夜晚无法安睡,还说恶灵将要降临,说得神神叨叨的。
其他人也说了一些关于恶灵的传说,但对于崇尚科学的女主来说,她根本不信这套说辞。
可女儿不仅是表现得神神叨叨,还发烧生病,找了医生来看都没用,她心爱的布娃娃也不见踪影,当被找到时,布娃娃已经被撕碎了。
女儿觉得是母亲拆掉了布娃娃,因为钥匙只有母亲有,母亲并没有做过,却不得不承认女儿所说的恶灵的确存在。
之后的日子,她也常看到这些东西的身影,他们穿着长袍,经常以很快的速度一闪而过。
她听从女儿的话,将布娃娃修好,女儿的病果然好转。
而此时因为炮弹,屋子的天花板都被震得裂开。
她也想赶紧离开这座鬼楼,但因为女儿寻找娃娃给耽搁。
半夜她因为看到恶灵抱着女儿慌乱跑出屋子,却遇到了警察,警察的第一反应不是给予帮助,而是斥责她衣衫不整,恐吓会遭到鞭刑。
不仅是女儿那个被拆掉的布娃娃,她的书也莫名其妙被扔到了屋顶的废墟里。
因为布娃娃只是她简单用胶带粘起来的,所以最终布娃娃还是坏掉了,只是女儿不再胡闹,也不再胡搅蛮缠斥责母亲,她们不顾一切想要逃走,但整个国家都在战乱,她们又能逃到哪里呢?
而且关于恶灵,有人说它会拿走人们心底最珍贵的东西,如果夺不回来就会被一直缠着。
就像女儿的布娃娃,母亲的书,如果母亲没有及时奋不顾身地把女儿挽救回来,那么恶灵也会一直缠着他们,永远也逃不掉。
这部电影的政治隐喻有些厉害,比如恶灵的长袍、女儿的布娃娃、书籍、风等等。
恐怖为表,内核是战争和人性反思。
对于电影的女主,也就是母亲这个角色,有人说她就是作死,别人都走了她就不走。
对孩子丈夫也不够温柔,有些强势,毫无作为母亲妻子的贤惠。
但她本身的设定就是个高阶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立女性。
她不满伊朗对女性过分的束缚,也不甘心做个家庭主妇相夫教子,往更大里想,她想摘掉面纱像男人一样能不戴黑炮就上街,她想反抗不公平的男女关系......
但一切都没有那么容易,那个代表恶灵的黑炮在一次次的警告她妥协传统观念。
还有那本代表知识的书籍,也被强制遗弃。
在战争的阴影之下,战乱会带走人们的丈夫、孩子、亲人等一切爱的东西,而恐惧就像风一样叫嚣着,无孔不入,无处可逃。
看过动画电影《德黑兰禁忌》的朋友可能对伊朗女性更为了解,她们就业要丈夫签字,在街上和爱人牵手接吻都是禁忌,甚至不能拿下罩袍。
加上长期战乱,她们离开了德黑兰的小家,但始终逃离不了这个战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