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气候 >> 何以为家催人泪下,12岁童星不识字,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电影一开始,10多岁的小男孩赞恩就以坚定的语气在法庭上说出了上面的话。
随后的2个小时,观众一直在寻找这个控诉的起因,虽然找到了答案,却还有更沉重的问题接踵而至。
美国脱口秀明星奥普拉说:“观影两小时,是让人目不转睛、物超所值的两小时”。这或许是许多人看完《何以为家》这部电影后的心声。
原片名《迦百农》为何被改?
影片的片名通常是最能代表影片核心思想的,探究一下本片的片名,对于了解影片要表达的主题或许不无帮助。
这部电影的译名大家看到的是《何以为家》,看完影片觉得这个片名虽然不错,有文艺气息,却还有意犹未尽的感受。
此片,台湾的片名《我想有个家》,这个显得比较直白直接。
香港译名是《星仔打官司》,个人觉得这样的译名将一部严肃的引人深思的影片引向了娱乐化的方向,明显很牵强生硬。
其实,本片的原名是《迦百农》。
了解西方宗教与历史的人应该知道,迦百农其实源自圣经中的地名,指的是加利利海的一个地方,这里曾发生过许多重要的事情。
而在英文、法文中,迦百农一词还有“反复之地”、“乱和不规则”等寓意,联系到本片发生地兵荒马乱的场景和民众艰难的生存状况,观众应当更容易认可“迦百农”一词作为影片的片名。
只是因为文化与历史的障碍,导致了这些内容的表达与传播,因此,用“何以为家”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或许,这就是译制片在翻译过程不得不做出的折中与妥协。
一个深夜的经历为何触动导演?
电影中讲的故事,绝大多数都是虚构的。
评判电影故事好坏的标准或许有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是打动人心。
《何以为家》的故事很精彩,虽然被打动的我们知道,它是编剧与导演、演员共同完成的创作,但我们仍然会沉浸其中,甚至会流下泪水。
这个虚构的故事,让人毫不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它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这个故事来源于导演娜丁·拉巴基的一次经历。
一个深夜,她在街头看到一个母亲抱着一个小孩乞讨,孩子面无表情只想睡觉。
在难民众多的黎巴嫩,许多孩子过着悲惨的生活。
这位导演见过一个妇女生了16个孩子,6个夭折,剩下的10个孩子都被送到孤儿院,因为这位母亲根本无法承担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
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许多这样的家庭,娜丁·拉巴基无法平静,她决定用电影这种特殊的武器,向这个不和谐的世界开战。
她希望用一个故事,来集中展示这样的人群与他们的生活,希望用电影的光来照亮那些被忽视的角落。
她用了3年的时间,到少儿监狱、难民营进行观察、采访、调查,一个鲜活的人物与故事进入了她的大脑,震撼了她的心灵。
于是,赞恩这样的人物与他的故事开始在酝酿发酵,一个虚构的故事,因为有了真实生活的触觉,完全能够独立行走在创作者的脑海里了。
为了让这个故事更加丰满真实,剧组花了半年时间拍摄,又用了2年时间来编辑剪接,如此精雕细刻的作品,能够入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大奖也自在情理之中了。
不识字的12岁的小演员,为何有影帝般的表演天赋?
这部电影,反映了特殊家庭中儿童的悲惨命运。
这部电影,也改变了主演这部电影的主角的命运。
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惊叹主角赞恩·阿尔·拉菲亚的表演。
忧郁的眼神,从中可以看到对生活的不解与怨恨,可以读出对于未来的期待与迷惘。
眼睛,是一个人心灵的窗户,如果你的内心不曾体验到这样的情绪,你怎么能表现出这样的情感?
但是,他做到了,一个12岁的小男孩,他的眼神里,可以读出沧桑,读出坚强、悲悯与仁慈。
这部影片的成功,相当程度应当归功于这个小男孩精彩的演绎。
这个小男孩为何能有被人们惊叹的表演才能?
赞恩·阿尔·拉菲亚本身就是一个难民,他的童年就是在流亡中度过的。
12年的时光中,他有8年流离失所,以至于被选中作为影片的男主角时,让许多人惊讶的是,赞恩甚至连字都不认识。
要有相同或相似的经历,才能出演影片的角色,这是导演娜丁·拉巴基对于这部影片最基本的要求。
娜丁·拉巴基认为,只有演员有过相似的经历,他们才能在镜头前呈现现实生活中人物应有的状态,只有演员真实呈现了生活中经历的痛苦,他们才能打动银幕前的观众。
当然,有了这样好的导演,还得有演员的理解力与表演,才能让银幕上的故事真实精彩。
毫无疑问,赞恩·阿尔·拉菲亚做到了。
他的表演让人沉浸于影片所构建的场景中,这是因为影片中的情节有许多跟他的经历极其相似。
正因为如此,一个从未上过学的12岁男孩,一个从没有接受过表演训练的业余演员,最终能够完成如此精彩的表演,将赞恩遭受的困难,在厄运面前的勇敢与坚强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影片中小男孩的表现让成人感动,甚至羞愧。
这个故事,正如影片开头由赞恩口中提出的质疑与控诉一样,让无数成年人反思这样的问题:为人父母是一个神圣的责任,生儿育女是不是也会成为一种人们习以为常的滥用的权力?
年,联合国人权会议通过《德黑兰决议》,将人的生育权定义为一种基于人权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但这是不是对被生育者人权的忽视与损害的开始呢?
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年,美国一位名为哈里斯的女性公开发起了一项“瘾君子绝育计划”,提议奖励那些主动接受绝育的瘾君子。
现实生活中,连当司机都要考驾照。可当父母却似乎简单得多。
生育固然是一种权力,可被生育者的权益为何保护呢?这恐怕才是电影提出的最需要回答的问题。
你看了这部电影后,会如何看待生育权这件事?你觉得作为成人,是不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抚养能力才能生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