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里的机场离市区不算太近,等我到宾馆大概是凌晨四点多了,在前台还登记了一下护照,然后到房间,把Helen从睡梦中敲起来,进得屋来。 原本我和Helen的航班时间只差两个小时,旅行社说如果都是导游接机怕时间来不及,所以安排的是司机去接Helen,聊起这个接机过程,也够印度的,据Helen说,先是找不到司机,等好容易找到了,他竟然不知道要去什么地方,然后,只见司机先生拿出手机拨了个号码,简单说了几句话之后把电话递过来,然而,做好了准备要听到一口标准印度英语的Helen,听见的竟然是纯正普通话,顿时觉得脑子里都茫然了...... 一边聊着天,一边简单洗漱了一下,赶紧躺下睡觉了。大概是在飞机上也睡的不错,要不就是时差的影响,还没等闹铃响,自己就醒了,看看Helen也已经醒了,又躺着聊了会天,觉得也睡不着了,干脆就起来了。先补拍床照,不过屋里已经被我俩弄得一片狼藉了,哈哈。
洗漱完毕之后,下楼去吃早餐,我的预感再一次灵验,之前我就有点觉得印度的早餐搞不好没有黄瓜,果然,我心爱的黄瓜,不见踪影啊。不仅没有黄瓜,连西红柿都没有,这个酒店里幸好还有点蔬菜,有些酒店除了土豆之外,干脆就没有任何蔬菜,所以后来我和Helen是到一个地方就必要买黄瓜到房间里吃。
头一天月光先生主要是觉得他自己太辛苦,把集合时间定的挺晚,我们吃完早饭之后还有不少时间,我和Helen就出了酒店闲逛。昨天我俩都是晚上坐车从机场到酒店,对德里还没什么概念,但是已经感觉到这儿树非常多,在我们酒店门口,当当正正的一棵大树,要是在中国估计早被砍掉了。
昨天月光跟我说过,我们酒店这附近是富人区,都是一个个私家别墅,我们溜达着也是明显感觉到,到处都是各种豪车,著名的“塔塔”倒是不多见。
印度的贫富差也直接凸显出来,虽然这里和孟买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个富人的大玩具,原本是罩着一个车衣停在树下的,我们路过的时候,正有几个人把它推出来,这些推车的人大概是有钱人家里的“工作人员”吧,我们拍照的时候,他们好像还挺高兴的。
逛到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回房间又收拾了一下随身的东西,然后下楼到大堂,月光已经在等我们了。以前一直从各种途径听说印度人比较没有时间观念,火车也总是晚点,我本来还担心导游会不会迟到,现在看来月光先生不管态度如何不好,这点职业素养还是有的。 昨天在从机场到宾馆的路上,已经跟月光商量了一下今天的行程,当时定的第一站是国家博物馆,上车出发,很快到了博物馆门口。
来逛这个博物馆让我想起了在伊朗的时候,也是刚到德黑兰的第一天就先去逛了国家博物馆,当时也是有很多东西其实看不明白,直到最后一天又去看的时候才恍然大悟一般,知道了这些那些都是什么。这次看印度的国家博物馆也是这样,更何况印度还要比伊朗更难理解的多了。 在博物馆里,月光讲说,印度教很看重雕刻和壁画,在所有印度教的建筑里,无论是神庙或是其他建筑,都会有很多的雕刻和壁画,历史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被记录下来。 这个雕刻,在当时只是知道了是印度教一位最重要的神“湿婆”的雕塑,但是后来我却觉得,这其实可以说是印度的一种标志,有老婆的神。
可怜我这个历史盲,坦率的、不怕丢人的说,去印度之前,我一直以为印度文明是发源于恒河的,直到在这个博物馆里,我才知道印度文明是发源于印度河的,据月光说,当初印度河其实叫“新度河”,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印度河”,现在,这个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已经属于巴基斯坦的境内了。 更可怜我这个地理盲,看到这张图的时候,竟然没有认出来图上的美索不达米亚就是在现在的伊拉克境内,还觉得怎么印度人认为的四大文明里不包括两河流域,而是另一个什么地方的文明。通过这件事也体现出来月光先生的问题,我问他那个是不是现在的伊拉克境内,他竟然也回答说不是,彻底把我给带进了沟,幸好当时拍了这张照片,回家好好研究了一下,要不我这个错误观念就要一直持续下去了。
哈拉帕文明,这个词我以前也不知道,指的就是古老的印度文明,这个名字来源于年考古学家在巴基斯坦境内一个叫做哈拉帕的城市附近发现的一个巨大的古印度文明的城市遗址。哈拉帕遗址和另外一个规模更大的摩亨佐-达罗遗址现在被推测为两个大邦的政治中心,或是一个大帝国的两个都城,因为印度历史上原是有一国两都之制的。 不过,和现在的埃及人并非当初古埃及文明的法老人后裔相同,现在的印度人似乎也并非哈拉帕文明时期的印度人后裔,而是后来从中亚地区和南俄草原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的后代。哈拉帕文明的衰落和消亡原因至今不明,有一种推测即认为是雅利安人入侵所至,而印度的种姓制度,现在还未能确定其出现的准确年代,但也被推测认为是雅利安人入侵之后,为了压制当地的原住民而逐渐形成的。 在博物馆的时候,月光先生讲说,哈拉帕文明起源于距今年前,那就应该是公元前年左右,而据度娘说,此文明是起源于公元前年,这让我想起来在很多年前,曾经听过季羡林先生的一次讲课,他说印度人认为自己国家的历史年代和国际公认的年代往往不同,有时候甚至会差出三千年之多。不过我觉得这次这个差异更有可能是月光先生自己的问题,后来我是发现他说的很多东西都有信口开河之嫌疑。 说真的,刚到印度的头几天,无论是对于古老的印度文明、宗教或是当代人文,我都感觉一头的雾水,这一方面跟我们的导游月光先生的态度和能力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也因为印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很复杂和神秘。我回来百度之后发现,也许是由于哈拉帕文明时期的文字至今基本未能解读,现代人对这一古老文明的了解程度本身就是相当少的。
在中国,博物馆里陈列的很多文物都是从墓葬中出土的,但是据月光先生说,印度的大部分文物都是出土于民居,这大概也是因为印度自古以来就实行火葬吧。
这张照片有点让我想起了在伊朗看过的那个“乔加赞比”的神庙遗址。
在博物馆里看到这两位的时候有点惊讶,等后来知道博物馆里放有佛舍利之后就明白了。
这个石雕上方的轮子,是阿育王时期的一个法轮标志,现在印度国旗上的那个轮状图案就是这个,关于国旗上那个法轮,度娘说(很不幸的,不是月光先生说):“神圣的阿育王法轮象征着真理与道德,也代表了印度古老的文明,法轮的24根轴条则可代表一天的24小时,象征国家时时都向前进。”,不过我看着这个石雕上的轴条可不止24根。
在印度,似乎一切东西都是错综复杂的,宗教也如是,这一路上耳熟能详的宗教至少有印度教、锡克教、耆那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甚至连新兴的巴哈依教也在新德里有个很大的莲花庙。 在这些宗教里,印度教和锡克教的关系是最紧密的,据月光说,如果一个家庭里有两个孩子,那这两个孩子是可以一个信印度教,另一个信锡克教的。而我自己的感觉中,印度教、锡克教、耆那教和佛教其实是密不可分的,这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佛教在印度发源,却不占有什么重要地位,现在印度只有非常少的人口是佛教徒。 伊斯兰教的来源是从公元八世纪开始逐渐被伊斯兰政权入侵和统治的结果,直到英国人来之前的莫卧儿王朝大概是伊斯兰政权的鼎盛时期了,然而让我觉得很奇怪的是,到现在印度只有20%的人口是穆斯林,75%的人口仍然是虔诚的印度教徒,再看看伊朗,虽然阿拉伯人早就被波斯人赶回了老家,现在每个波斯人说起阿拉伯人也都咬牙切齿的,可所有的伊朗人却都是穆斯林。 另外,印度教似乎有个观点,他们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包括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其实都是印度教麾下的,他们认为每个宗教的神,无论是上帝还是真主,都是印度教最大神的一种化身。 中国一般会说自己有56个民族,而在印度,不以民族来分,却是以宗教来分,当我问起印度一共有多少个“宗教”的时候,月光先生先是回答说“你这个问题很独特”,之后沉吟了半响,说大概有两、三百个。同样的问题后来我也问过第二位导游Sonu,他的回答是“跟中国差不多,大概有5、60个”。这两个答案,在神奇的印度,很有可能是两个都对也都不对吧。 古老文明和宗教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印度更是格外的复杂,当我们在博物馆里看的时候,对这些东西完全理不出头绪,展出的这些雕像应该是涵盖了各个时期和各个宗教的,但当时我们却只能是“看其详而不知其详”,最多只能知道这位是湿婆神,那位是释迦摩尼而已了。
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任导游月光先生,他无论是长相还是做派都相当像一个很著名的英国人,从这张照片上可见一二,哈哈。
这是博物馆里收藏的佛塔舍利,刚才看到的佛教人士就是来参拜这个的,他们还请Helen帮他们拍合影留念,哎,佛教徒看来也不能免俗啊。
这是一些展出的画,第二张画里蓝色的人后来在各种绘画作品里常见,在阿格拉看的一个演出里我也看到有化妆成蓝色的人出现,可是我虽然问过导游,却一直也没彻底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个意思。
这是过去的一种棋类游戏。
这是一个钱币展厅,我和Helen对这个都兴趣不大,简单看了一下就出来了。
这张照片的拍摄目的其实既不是我,也不是博物馆的铭牌,而是睡在地下的那条狗。关于印度的“神牛”,在出发前就早有耳闻,在新德里虽然很少有神牛,可这样的“神狗”还是很多的。
看完博物馆,到了中午饭点,准备去吃饭。按月光所说,在印度竟然有高达60%的人是只吃素的(包括月光本人),其余的人也大都很少吃肉,比如一周吃个一两次之类的。这似乎最主要是宗教的原因,但好像也因为印度人都不是很喜欢吃肉。 在印度,其实也没几种肉类可吃,印度教是不吃牛的,他们认为人从小就喝牛奶,所以牛就和母亲一样,不能吃。虽然穆斯林之外的人没有明文规定不能吃猪肉,但是在印度我们也从没见过猪肉的菜,菜谱上也没有鸭子和鹅的身影,这样一来,剩下的就只有鸡肉、羊肉和海鲜了。印度人也很少吃羊肉和海鲜,所以,所谓的吃不吃肉,差不多也就是吃不吃鸡肉的区别了。 印度的餐厅分为两种,素食餐厅和有肉类菜肴的,如果是提供肉类的餐厅,菜谱上一般也会标出来是不是纯素的菜。月光问我们是去素食餐厅还是要吃肉类,我俩早饭就没吃上什么蔬菜,决定去素食餐厅,不过在印度吃蔬菜跟在中国吃蔬菜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啊。 来印度之前,看到的所有信息里都对印度饮食卫生问题提了又提,说什么不能喝当地水,也不能吃当地小吃,否则很容易拉肚子,所以我们刚到的时候非常谨慎,啥都不太敢吃,就连月光带我们来本地餐厅,其实心里都有点打鼓。不过到后来,也是吃了几次本地餐厅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之后,我俩便也逐渐放开了,尤其在Helen先回了中国之后,我更是肆无忌惮,基本吃遍了碰到的各路小吃,喝遍了各处的当地水。 这是我们在印度的第一顿正餐的餐厅,有很多各种甜食和小吃都没有尝尝,现在还真是有点后悔,只能等下次再有机会去新德里的时候了。
这就是我们这顿午饭的全家福照片了,出发之前Helen还跟我讨论过要不要带方便面的问题,可这顿饭我俩都吃得很香,尤其Helen,原本是担心会不适应印度饮食的,也吃得不亦乐乎,不过这也是头三天的新鲜劲所致,到后来她还是非常想念中国菜。 在印度吃饭也跟在中东国家有点像,最惯常的是用手撕开饼然后卷上各种糊状的东西来吃,不过印度人用手的能力显然更强,他们是只用右手就可以搞定的。 关于这个左右手的问题,之前看到的信息是说,只用右手是因为左手不干净(因为左手用来处理一些跟吃饭相反的事情,哈哈),可我后来觉得这似乎是一种讹传,只用右手吃饭更像是因为如果把两只手都占上会不方便,所以能做到只占一只手就不用两只手,而每个人从小都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我也问过第二位导游Sonu这个问题,他当时斩钉截铁的回答我说,没有这回事,对他们来说左右手是一样的,并给我举了一个证据说,如果他们认为左手不干净,那么在朝拜的时候就应该也要求只用右手,而不是要求必须用两只手了。 Sonu的说法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另外,只用右手吃饭真是件技术活,如果不是从小练习,想做到那是相当的难,而当我双手并用的时候,并没有看到周围的人有任何异样的反应,就算我是外国人,如果当地人的想法真是因为觉得左手不干净而不应该用的话,那看到有人在用左手的时候,我想或多或少会有些表现的。
这杯红色的饮料是一种石榴汁,这也是我很遗憾没有尝尝的东西,导游和司机都喝的这个,我当时其实要求也来一杯的,但是导游月光先生要么是没听懂,要么是装没听见,而我当时也还是对喝当地饮料有点犹豫,没有坚持。
吃完饭之后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贾玛清真寺,这个清真寺是在旧德里地区的,在这儿我们初步领略到印度才是真正的人口大国,快到清真寺的时候,人挨车,车挤人,路也很窄,开车的速度也跟走路差不了多少。
这就是贾玛清真寺,印度的清真寺和我之前在中东国家看到的清真寺,从建筑上来说大同小异,不过在使用上有个本质的区别,在阿拉伯国家,女人是可以到清真寺朝拜的,只不过需要从不同的门进入,并在不同的大厅里朝拜,而在印度,女人是不允许到清真寺里朝拜的,只能在家朝拜。不过,贾玛清真寺是一个例外,建造这个清真寺的正是建造泰姬陵的那位国王,当这位爱情至上的国王心爱的王后去世之后,他开始修建泰姬陵,同时迁都德里,开始修建德里红堡和贾玛清真寺,并允许所有的女人进入这个清真寺朝拜。
中间的这个水池应该是用来做“小净”的地方。
进入这个清真寺之前,我们也被要求披了一个袍子,在门口的时候,从月光和那些管理袍子的人的交互之中,我有点觉得这个袍子的目的并非宗教而是金钱,看看这个袍子样式也能看出一二了,领口开的比我自己的衣服还大,跟阿拉伯国家的那些连头发都得包住的大袍子完全不一样。
这是朝拜的地方,这里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在阿拉伯国家的清真寺里,朝拜的大厅一般是完全在室内的,并且到处都放有古兰经,每个到清真寺的人,或坐或卧,手持一本古兰经潜心钻研,而这里从没看到过有人拿着古兰经的。 这好像也是印度教的一个不同之处,无论是伊斯兰教还是基督教,都是将古兰经和圣经甚至背诵的滚瓜烂熟,随处都可以看到放置着经书,可是印度教似乎并非如此。
这里并没有规定男人和女人不能在一起朝拜,不过女人们还是很自觉的在单独的地方朝拜。
绕寺一周,在两边的回廊里有不少人在休息,在印度,似乎所有的地方都随时能看到躺着休息的人、牛和狗,这也算是印度特色了。
这张照片是从清真寺向外面拍的,是旧德里街景,我总觉得我在网上看过几乎一样的这张照片,大概每个来过贾玛清真寺的人都会拍这样一张照片吧。 所谓旧德里,其实就是德里的老城区,也是穆斯林聚居区,我隐约记得月光是说大概有40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算是旧德里地区。这次的一个遗憾就是我们没有太深入的去逛一下旧德里,对我来说还好,我一向对现代人文的兴趣不是很大,尤其对这种拥挤、喧闹的地方更是不太感冒,但对Helen来说肯定是个不小的遗憾。造成这个结果,一方面是因为导游月光先生的“非暴力不合作”态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初到神奇的印度,有点晕头转向所致。我作为这次旅程的始作俑者,特在此向Helen表示一下深切的歉意。
接下来是德里红堡,这个城堡也是那位爱情至上的国王所建,当他的王后去世之后,他不愿意住在阿格拉这个伤心之地,迁都德里,在德里开始建造这个红堡,由于之后他被自己的儿子软禁在阿格拉直到去世,所以他从未住进过这儿,城堡一直空置,直到第七代国王才住了进来。
从看这个城堡开始,美女Helen的万人迷品质开始体现了出来,一路上一直有无数的人要求跟她合影,以下这些照片的拍摄时间相隔只有短短的20分钟,由此可见美女Helen是多么的受欢迎。尤其第二张照片里身穿黄色纱丽威严的老太太,看到我们之后,一把拉过Helen,然后一指我说“你,给我们拍照!”,哈哈,遵命了您那!
在进入城堡之前有一些市场,感觉上有点像是针对游客的纪念品商店,不过在印度我们看到的外国游客远低于原来预期的数量,旅游景点里大部分都是印度人,所以这些商店也像是本地人买东西的市场一般。
这个城堡的外墙相当宏伟,可里面真是有够小的,一个议事厅,是国王上朝的地方,还有国王和王后分别的宫殿,但是我的照片拍的很凌乱,而且好像有一个宫殿没拍,完全没有全局感,闹得现在我自己都有点想不起来这个城堡里面的布局了。 这是议事厅,从第三张照片开始的三张照片是国王上朝的时候坐的地方,东西挺漂亮,就是隔着铁网只能拍成这样了。
这个不是国王的宫殿就是王后的,我记得是国王的宫殿大一些,但是装饰相对简单,王后的小一些,但是更漂亮。
在这儿看到了松鼠,当时还新奇的一顿拍照,后来才发现全印度到处都有各种野生动物。
看过城堡里面,重新回到外面,绕场一周,顺便去停车场,这是外面的阿兵哥,被我拍了照还乐呵呵的,没有表示反对。
这个城堡的外墙真是不错,忒宏伟了,跟里面的情景有点不配套。
迎面碰到一群穿纱丽的人,我拍人一向有点心里障碍,尤其人家人多,气场太盛,我就只敢拍拍背影了,哈哈。
这是红堡旁边的一个印度教寺庙,应该是新建的,在印度经常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印度教寺庙,除了这样规模的,还有一些小小的,但也是在使用中的。
离开红堡之后,去看甘地墓,其实应该称为甘地纪念碑。印度人是没有墓地的,可能因为印度教的轮回思想,我觉得印度人对于生死看的不是很重,他们也不需要对死者做什么表面文章形式的祭拜之类,人死之后,一把火化为灰烬,骨灰若能撒入恒河,则下一世可以得到好的轮回。 据月光说,一般一个人去世之后,他的亲人会在13天之内举行一些纪念仪式,然后将尸体火化,骨灰一般是投至一些固定的区域,当然如果有条件会将一部分骨灰投入恒河,之后就是逝者已逝,并不会再有过多悲伤,只有死者的至亲也许会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再进行一次纪念活动而已。 在甘地墓,月光简直是惜字如金,基本什么都没有给我们讲,据第二位导游说这里应该还有一个甘地博物馆,他也没带我们去看,只是简单的说,墓地可以从上面看,也可以从下面看,但是下面需要脱鞋才能进去,问我们要看哪一边,我们的回答是两边都看吧,他对此表示很无奈。 从这个入口进去就是所谓的“从下面看”,鞋子要脱在入口处,进去之后是个小院落,中间是甘地纪念碑,那个小小的火苗是长明的。
“从上面看”是从入口旁边的斜坡走上去,可以沿着算是院墙的顶上走个整圈,俯瞰一下院落。
在这儿顺手打了只小鸟,体现一下印度的野生动物之丰富,而且它们都不太怕人。
今天的最后一站是一个新建的印度教寺庙,这个寺庙是我从网上偶尔看到的,没有中文名字,英文名字叫做“SwaminarayanAkshardham”,这地方不是一个很常规的旅游景点,不过也是新德里一个比较重要的地方。 在进门的时候还有一个小花絮,这个地方规定不允许带任何电子设备进入,不仅仅是相机、手机,就连U盘、MP3之类的东西也不行,我的随身包里有相机和手机,所以干脆整个包都放在了车上,Helen的随身包里是钱包护照之类的,就拿上了,没想到门口安检的时候,翻出来一个随身听一类的小电子设备,被拒绝进入。安检通道是男女分开的,这个时候月光没有跟我们在一起,我们只好自己回去放东西,看了看寄存的地方,排大队,而且还需要填表,显然很麻烦,于是我们决定去停车场找车,可我们又没记住车号,幸好一个工作人员似乎是记得我们,看见我们在停车场里转悠,主动过来示意了一下车大概在什么位置,这才找到。这样一来二去的就耽误了时间,等我们终于进去之后,月光先生不见了踪影,也不知道他是又出去找我们了,还是走到寺庙里面去找我们了。也没有手机,无奈之下只好在门口死等,反正无论月光先生去了什么地方,他总会回到门口来。等了大约有十分钟,我和Helen商量了一下,决定回停车场去看看,别他老人家是跑回去找我们了,于是约好Helen在门口继续等,我火速回停车场去看一下,我回来之前Helen无论如何也不要动地方,就在门口等着,哎,这没有手机还真是麻烦啊。 我回到停车场,这回知道车在哪儿就好办了,司机虽然不怎么会英语,但也还是说明白了,月光并没有回来过,于是我又火速跑回了寺庙里,一进去就看到月光已经和Helen在一起了,这个小花絮才算是告一段落,不过这么一折腾,天也快黑了,而且月光先生显然很不高兴,这位导游先生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脾气实在太大,唉,真没办法。 一边往里走着,月光一边简单的说了一下,这个寺庙是年开始修建的,是由现在被供奉在主殿里的那位高僧的徒弟们出资修建的,这位高僧是一百多年前的人物。看看寺庙的规模,很大的院落,繁复精美的雕刻,这宗教说真的也是离不开金钱的嘛。 网上的攻略说的非常准确,寺庙里不能拍照,但是有卖画册的,我也买了一本,来几张画册上的照片吧,再综合之前在马路边拍的寺庙外观,也可以对这个寺庙的样子有些概念了。
在这个寺庙里面有吃饭的地方,在印度有一个好处,所有景点里的餐厅价格都和外面差不多,并不会额外的贵。在这儿我们吃了一种说是南方风格的东西,是个有点像山东薄煎饼一样的饼卷着一些土豆之类有点像沙拉似的东西,味道还不错,只可惜这个实在是没有照片了。 从寺庙出来,天已经快黑了,月光的家就在这个寺庙附近,约好了第二天的集合时间之后,他就直接回家了,交待给司机先带我们去买黄瓜,然后送我们回宾馆。 我估计月光大概也没弄清楚“黄瓜”到底是什么,他可能以为是西瓜之类的水果,所以司机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市场里的水果摊上,这个市场人气不怎么旺,好多铺面都是关着的,看看周围也没有卖蔬菜的,只好买些水果吧。我们买了一些橙子和一个西瓜,印度的西瓜挺有意思,个头不大,黑黑的皮,不知道是不是印度本地产的。 印度的物价说低也真不怎么低,这边买东西习惯论公斤的,我们买的橙子是卢比一公斤,合成人民币差不多九块钱一斤,西瓜是40卢比一公斤,合两块五人民币一斤,当时我们还琢磨着是不是给我们的外国人价格,后来逛当地市场的时候看到有标着价格的,确实也跟我们买的这个差不多。
市场离宾馆很近,很快回到了房间。洗漱之后开始吃西瓜,味道还行,就是稍微有点熟过了。当时Helen还说应该买两个西瓜就好了,这样明天晚上就不用再去买了,还可以放在冰箱里冻凉了吃。 吃完西瓜,又聊了一会儿就准备睡觉了,出来旅游到总是能让作息时间无比的健康,我俩在家都是属于夜猫子型的,明知对身体不好,还是经常熬个夜啥的,出来玩的时候倒真是早睡早起身体好了,哈哈。又及:这个印度游记写的好辛苦,这一天的游记就写了好几天,这么下去可如何是好啊,哎呀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