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苏莱曼尼之死的三个版本

发布时间:2020/7/4 15:46:06   点击数:
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自美国刺杀苏莱曼尼事件以来,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国际政坛风云再起。但很多事情并未明了,关于苏莱曼尼的刺杀事件的后续影响仍在酝酿之中。简单的说,就是未来中东的地缘政局演变仍然充满了复杂性、偶然性、不确定性。有意思的是中东还没有真动作,国内的各大平台上的评论文、分析文和预测文就层出不穷。

这次我想就借这个主题,选取我认为富有代表性的三篇为大家做一次文本解构,看看不同的文章在史料选择上和逻辑论证上的异同和倾向。我选择的三篇有:“国内最有深度的国际政治周刊”的卢克文工作室的《伊朗名将之花的陨落》、“连续4年新媒体百大人物”占豪的《美军炸死伊朗将领,中东大战真要打了?》以及“一个有趣的经济观察者”房东经济学的《美国为何忍无可忍》。

回到本次话题上来,刺杀苏莱曼尼事件之所以影响巨大,在西方媒体平台上被喻为“可能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导火索”。美国总统特朗普批准斩首行动的意义在于以精确击杀为手段,铲除敌对势力的头目,以达到从打击士气到瓦解一个阵营凝聚力的目的。那么,对于特朗普,苏莱曼尼个人的政治立场和主张似乎被提高到了最首要的位置。那么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评论也需要讲好一个故事,而这次大家能看到的是,同一个事件是如何被讲成三个不同的故事的。

一、苏莱曼尼是谁?

要写一篇国际政治的评论文不同于记叙文,除了时间、地点、人物相同之外,政论文没有起因、过程和结果。而要求有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关于苏莱曼尼被刺事件的核心就是苏莱曼尼本人,那么从介绍人物开始是最直接了当的方式。

三篇文章都选择开篇介绍人物的开场,却各有各的特点。

苏莱曼尼少将是个实权派的焦点人物,被一些国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苏莱曼尼有多厉害?据中国新闻网转引英国广播公司(BBC)称,苏莱曼尼所指挥的“圣城旅”为伊朗革命卫队的精英,负责处理境外秘密行动,直接向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汇报。直白点说,这就是一个执行特种任务的特种部队首领。苏莱曼尼在伊朗也有较高威望,被称作与伊朗敌人作战的“无私英雄”。

苏莱曼尼少将的重要性还不止于此,而在于他在中东是个影响巨大的关键人物。过去几年时间里,伊朗革命卫队派了不少“ ”到叙利亚和伊朗,他们实际上直接受苏莱曼尼指挥,在打击IS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及伊朗的对手视他为“致命敌人”。过去20年时间里,据说西方国家、以色列和阿拉伯情报机构,曾多次试图对其进行刺杀,但都被他躲过。

(红色部分摘选自占豪)

占豪对于苏莱曼尼的介绍不多,力求简洁直白。只有这两段论述读者不一定能对苏莱曼尼有完整了解,或许占豪的目的也没希望读者能对他有个完整的了解,只要知道他对伊朗对中东很重要,美国人很恨他这两点就行了。

62岁的苏莱曼尼被称为是“中东谍王”,是伊朗三号人物,他担任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精锐部队“圣城旅”(QudsForce)的指挥官,负责中东地区的军事行动。

苏莱曼尼主要负责审核伊朗所有反以色列武装的培训与支援,并指挥向叙利亚输送军事物资,苏莱曼尼集军事、外交、情报等大权于一身。他还曾指挥伊拉克境内的反美战斗、涉嫌派人暗杀沙特驻美大使,他的行动左右着中东局势,被称为伊朗的“间谍王”……

(蓝字部分摘自房东)

房东对人物的介绍就相对完整,用了一个章节的篇幅介绍当代的苏莱曼尼(追溯时间大约二十年),其基本政治立场、相关事件和影响力来源。读者可以迅速简要地了解仅与事件相关的背景知识。

卢克文可以说是介绍人物方面力求完整完美的,他没有像前二者一样只介绍当代的苏莱曼尼,而是选择从他的出生开始介绍其生平。从其生平开始论述是最能给读者对于关键人物一个完整认识的方法。但就因为论述的时间太长,许多论据选择与历史资料上存在出入,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克尔曼省是伊朗主要非石油类出口产品开心果的种植地,伊朗人普遍认为克尔曼的农民比住在德黑兰北部富人区的巴扎阶层还要富有。所以,从他的出身看,苏莱曼尼应该家境富裕、受过良好教育,这也是他未来能从革命卫队众多将官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

(黄字部分摘自卢克文)

但我所查到的苏莱曼尼的早年却是另一番人生图景。他出生于年11月,生在伊朗东南部科尔曼省的一个小村的农户家庭中。他出生贫穷,自小上过宗教学校,但在13岁就辍学步入社会,为父还债成为童工在纺织业和建筑公司工作。在工作之余,苏尔曼尼不忘去听霍梅尼的门徒布道,可见这些布道对其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规划了他的人生轨迹。

可以说,苏尔曼尼是一个典型的孩子,只能依靠自己去打拼未来。卢克文所说的家境富裕和良好教育的说法似乎是出于自己的猜测,文中指出伊朗人普遍认为科尔曼的农民比德黑兰北部富人区的巴扎阶级还有富有。这个推论的逻辑就更加荒谬。根据伊朗国内各省的GDP贡献来看,似乎并不支持科尔曼农民比德黑兰巴扎阶级富有这一结论。况且巴扎阶级(商人阶级)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上至富商、总承包人,下到行脚商人、小摊小贩(中间还有分类承包商、收租人、店主)。如果苏莱曼尼的父亲是一个农村富农,那的确比城市小贩富有。可我们知道他13岁辍学务工就是为了替父还债,就很难说他家境富裕了。

苏莱曼尼的确是有天赋的。与同年龄的人相比,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能力和军事才华,在之后的动荡岁月里,成为乱世新秀一路平步青云。与卢克文的故事版本不一样的是,苏莱曼尼的脱颖而出并不是他所说的“良好教育”。

革命后,两伊战争爆发,苏莱曼尼像其它热血青年一样参了军,其军事天赋开始展露。除了负责在南部战区收复伊朗被占领土与萨达姆军队正面作战,他还展示出极高的情商,招募对萨达姆不满的伊拉克人一同前往伊拉克境内打游击战,25岁就当上了营长。

实际上,苏莱曼尼成功并非是来源于两伊战争建立的屡屡战功。相反,他得以在抵抗伊拉克入侵时就崭露头角正是其在年伊斯兰革命时期建立的政治资本。之前我们有提到,他在童工时期经常去听霍梅尼门徒的布道,这奠定了他在霍梅尼看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在革命初期,他以革命积极份子的身份帮助进行组织、策划和宣传工作。在革命之时,又加入了霍梅尼的人团,负责保护霍梅尼的工作,这人团就是伊斯兰革命革命卫队(IRGC)的前生。由此推测,他肯定是得到了霍梅尼本人或者霍梅尼的亲信的信赖,并把他作为得力干将加以培养。革命胜利后,苏莱曼尼受命前往伊朗北部的西阿塞拜疆省镇压库尔德分裂主义者。

我没能查到苏莱曼尼什么时候升到营长,但苏莱曼尼自萨达姆入侵伊朗起,就已是连长了,而且军衔已是中尉。他从之前的人团和镇压分裂主义者的队伍中选拔战士又招募科尔曼乡勇,自己拉起来了一只连队。所以卢氏的“两伊战争爆发,热血青年参军”一说还不够严谨。

二、苏莱曼尼为什么遭美国刺杀

伊朗和美国在伊拉克这个地方已经针尖对麦芒,苏莱曼尼是负责海外特殊军事任务的主官,现在伊拉克如此形势,他去那里就是要现场指挥与美国较量的。

占豪对于这个问题是从地缘政治的层次加以分析,逻辑是伊朗和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冲突升级,苏莱曼尼是始作俑者,所以除掉他是美国为了维持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

美国和伊朗恩怨已久,但最近几年的矛盾根源主要是来自伊核问题。由于之前的伊核协议签署后美伊双方仍然缺乏信任,即使是态度一向柔和的德国也对伊朗的导弹技术表达担忧。另一方面,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随着伊核协议的签署而回暖,甚至恶性事件不断发生,例如伊核协议签署后不久,伊朗就在年1月扣押了一艘美国军船并逼迫上面的美国士兵下跪以图羞辱美国……

……苏莱曼尼的反美斗争还没结束,在年的最后一天,在苏莱曼尼的策动下,大量民兵对美国驻巴格达大使馆发动袭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身为伊朗军官,苏莱曼尼在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遇袭前后的这些日子里竟然也在伊拉克(而且最后死在了伊拉克)。这一次,美国对他已经忍无可忍了。

房东则选择了历史学的方法,按时间线列举了美伊之间的恩怨由来以及苏莱曼尼反美策划的一系列激进行动或恐怖行动。他一步一步挑战美国价值,不断试探美国的底线,最后终于惹恼美国,安排其死亡方法。这里的逻辑是,苏莱曼尼遭刺杀并非因为其反美立场,而是因为他的非人道恐怖主义手段。

面对在伊拉克的频繁遇袭,19年12月初,蓬佩奥给伊朗人划了道红线:不许伤到美国人。精明的苏莱曼尼迅速从这充满威慑的话语中看出了美国人的破绽:如果我打死你的人,你美国会怎么办?

苏莱曼尼的逻辑是:伊朗在暗处美国在明处,你要是在伊拉克境内回击我,我就有理由让民兵上街,以危害伊拉克主权为由把你从伊拉克赶走。

于是12月27日,31枚火箭弹同时向美军在伊拉克北部的基地呼啸而去——密集的攻击就是为了杀死美国人。果然一名美国承包商丧生。随后事件发展如苏莱曼尼所料:美国报复性轰炸什叶派武装营地,25人丧生,年1月什叶派武装围攻冲击焚烧美国使馆,并在馆旁搭设营帐,誓言围困使馆直到美军滚蛋。

1月2日,这些什叶派武装突然撤了。有些人认为是美国快速增兵产生了震慑作用,然而据伊拉克政府内部消息是,下周议会表决,原来要求美国伊朗同时撤军的议会第一大党,也就是萨德尔的政党,已同意先要求美国撤军,这样议会第一大党和亲伊朗的第二大党已经有足够票数让美军走人,伊朗人将以合法合理的方式把美军从家门口赶走。

蓬佩奥急得连忙给伊拉克议长打电话。美国国防部也在迅速向伊拉克增兵,威慑伊朗。

苏莱曼尼则加紧行动,1月2日晚先飞贝鲁特和真主党领袖纳斯鲁拉会谈,而后3日凌晨前往巴格达,与穆汗德斯会面,估计是要筹划如果美军耍赖,如何在军事上威胁以色列和驻伊美军,迫使美国人就范。

苏莱曼尼犯了人生中唯一一次也是最致命的错误,他低估了美国人的决心——美国防长已经在2日表示,已有伊朗计划袭击美军的情报,美国将采取先发制人打击。

卢克文对地缘政治的简述和历史事件的罗列似乎兼而有之,在论据的选择上,与房东的文章会更为相似。卢克文同样也提到了苏莱曼尼的政治目标和手段。不同的是,卢克文的论证逻辑给人的看法是,苏莱曼尼的手段是可以接受的,激怒美国应该是在考虑之中的,而苏莱曼尼自己的误判和大意才使他自己送了命。他本可以在出访伊拉克时候更小心些。

非常有趣的一个小点,在关于“小心”的问题上,占豪则认为美国要斩首苏莱曼尼,客观上是有这样的实力的,不仅仅是因为美国在伊拉克经营十几年已有很深的根基,情报链一定是完整的,更是因为美国的科技太先进了,其获取情报的技术手段超乎想象。

占豪的分析更侧重于美方主动性,似乎暗示着美国可以随时对苏莱曼尼执行斩首行动,只要美国下定了决心。那么,之前没有下此决定,是美国出于担忧诸多不良后果,还是认为之前没有必要?

房东的看法与占豪有一些相似,但更加注重于伊朗或伊拉克国内复杂的派系争斗,认为是苏莱曼尼的反对者向美军提供了情报。由此可见,伊朗或伊拉克也并非如同铁板一块,是一副内部团结一致力挺苏莱曼尼的图景。

苏莱曼尼曾恐吓美国:我们就在你们附近,近得你们无法想象的地方。没想他到现在却被美国的炸弹零距离炸死,或许这是一种宿命?

美国这次刺杀进行得如此干净利落,让人有些难以想象。如果不是武器和人员准备、情报收集全都做到完美,是不可能实施这样的斩首行动的。如果伊朗内部真的是团结一致的,很难想象美国能够获取到关于苏莱曼尼如此精准的消息。

三、苏莱曼尼之死的影响

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对时事的政论文并不存在非正即反的论证结果。文章的结局是非常开放性的。对各自开放式的结尾的解读,作者的立场就更容易浮出水面。

在占豪看来,要伊朗直接就因此和美国打仗,这恐怕不是波斯人的智慧水平能做出的决定,所以伊朗现阶段就直接采取军事打击美军手段反击美国的可能性并不高。

但是,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都说了,要对美国实施“严厉报复”,伊朗前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也表示要“狠狠报复美国”,所以这事完全不了了之的概率也不是很大。正常的逻辑是,伊朗很可能会选择一种自己的方式来报复美国,直接戳美国的痛处。

戳哪里美国最痛?无疑是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美国势力:一、……二、……三、……

占豪如一般国际政治评论者一样,对伊朗除了全面与美开战之外的可能采取的回应手段进行了具体化的预测。占豪的预测基本还是合乎情理的,虽然不免有些幸灾乐祸之嫌。

事件发生后,领袖哈梅内伊亲自支持国家安全会议——这是近20年来首次——誓言对美国做出严厉报复。革命卫队号召所有抵抗运动揭竿而起,给地区代理人袭击美国及其盟友开了绿灯。真主党则表示要在全球袭击美国利益。

舆论分析对美国的报复政策,包括打击以色列,袭击巴林美军第五舰队驻地,封锁波斯湾,或者直接让代理人在伊拉克跟美军开战。

不过,我个人认为,美国人现在面临最迫在眉睫的威胁是伊拉克议会的表决投票。美国炸了什叶派武装,现在又杀了苏莱曼尼,被限期离开伊拉克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而伊朗虽然损失了其中东政策的总设计师,但把美军赶出中东的宏伟计划又将完成一块拼图。

只可惜,成就伊朗中东霸业的苏莱曼尼,没法亲眼看到这一幕了。

从结尾上看,卢克文的立场很明显的是倾向伊朗一方。文章中不乏有赞许苏莱曼尼的言辞,对苏莱曼尼颇有同情之意。手段虽然多少是激进的或不道德的,但他的确拱卫了伊朗在中东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地位。在卢克文眼里,苏莱曼尼是一个典型的马基雅维利式的英雄,为达目的应该不择手段。可惜的是,自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结束,马基雅维利主义就不再是国际政治的通用法则,之后逐渐被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流大国纷纷抛弃。

世界并不太平,而中东更是世界的一个火药桶。事件发生后,中国互联网上有两类观点,一类是将伊朗名将苏莱曼尼之死视为是一个宗教专制下的屠夫受到正法而拍手叫好,另一类则是为伊朗失去一位反美英雄而如丧考妣......

无论他们是美国人还是伊朗人,无论两方都做过什么,都是各为其主、各谋其政。对于我们观众来说,没有必要代入感太强,好好珍惜和保护我们现在的和平环境才是最重要的事。

伊朗曾经有过波斯帝国的辉煌历史,如今的经济衰退和战乱难免让这个曾经创造辉煌的民族感到心中不平,更不用说伊朗这个老一辈超级大国面对美国这个新超级大国时心中的不屑和复杂感。但是自大航海时代以来,全球级的大国几乎全是政教分离的世俗化国家,这或许值得那些有大国梦的非世俗化国家反思。

房东的结尾给人的感觉历史学的气息会更重,立场也更加中立。

如果说波斯帝国时期的伊朗是个超级大国,这个说法放宽点概念也成立,只不过是这个超级大国和美国相提并论就不是老一辈了,而是祖先辈的了。福山曾经说过,伊斯兰世界对美国的抵触情绪正是面对美国实力,尤其是软实力(大众消费、自由贸易、多元文化等)既无法拒绝又处于劣势情形下的无奈之举。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或许是平等的,但绝不自由,这样的环境就如霍梅尼治理下的伊朗,迫使大批优秀的技术人员、知识分子纷纷逃离德黑兰,在一段时间内贫困人口逐年上升。这样的国情又使得本来在现有的世界体系中已经居于落后位置的伊斯兰诸国的处境更为不利。

在这事件中,中国始终是一个中立国家,中国的经济成就也得益于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环境。20世纪是人类历史的浩劫,才经过无道德可言的帝国主义战争,又卷入与法西斯主义的正邪战争,转眼又陷入冷战的阴霾和核战争的恐惧。在危机中度过冷战是前两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走出冷战格局就是新生代的愿望。因此,中国人没有任何理由希望国际政治局势走向动荡或战争。以中立的立场,大国的身份去帮助妥善处理争端,维持局部的稳定、守护世界的和平、推动世界的发展与繁荣才是中国的使命,也是最合乎中国利益的立场。

出于专业方法的习惯,我不太认同国际政治学的方法,那就是追求对具体事件的后续做出预测。我的一位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讲,历史学者的使命不是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而是弄清过去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只有在弄清过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未来做出一些建议。因为未来是一个未然也是个未知,充满了偶然、不确定因素,可我们的选择和行动也是促成未来的诸多因素的其中一份,只是我们不知道我们能影响多少,那么就尽力而为吧。

                基加美修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ys/955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