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风起德黑兰什叶派穆斯林与现代伊朗

发布时间:2020/7/17 16:15:00   点击数:
北京中医能治愈白癜风吗 http://m.39.net/pf/a_4513686.html
月光下的清真寺,设拉子年,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是中美建交,第二则是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四十年后,中国摆脱了近两百年的屈辱与混乱,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而伊朗,则愈发衰弱。今年7月,伊朗宣布对中国公民实行免签制度,我也借此机会,第一次探寻这个神秘的国家。在国际新闻中我们得到的关于伊朗的印象是,封闭、保守、贫穷又充满暴力。产生这样印象的原因是自年伊朗革命卫队攻破美国大使馆后,长期的国际封锁带来的信息不对等。地毯商店前玩耍的孩子们,伊斯法罕今天的伊朗,那场革命引发的后果仍在持续发酵,文化的冲突每天都在发生,关于对美关系,关于女性权利,在其他国家难以见到如此激烈的文化对抗,前一眼你会看到一个全身黑袍的年轻穆斯林女孩,转过头来就是一个好似行为艺术家装扮的年轻人。身着黑袍的年轻女孩现代伊朗女性风起德黑兰年10月10日,卡塔尔世界杯预选赛,伊朗对阵柬埔寨,29岁的伊朗女孩萨哈尔·霍达亚里用自焚为位女性换来了在现场观看足球比赛的权利,在远离足球场近40年后,她们再一次拥有了在现场观看足球比赛的权力。可以容纳人的德黑兰自由体育场,有个座位属于女性(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时的我正身处伊朗,却不在德黑兰,遗憾的错过了这历史性一幕。足球是伊朗人的最爱,在街头踢球的伊朗儿童随处可见女性权利一直是伊朗被诟病之处,尤其是在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从相对开放的环境突然转变为极端保守的社会,这一切来得太过剧烈,让人难以接受。但是,现代的伊朗其实是在走向开放的。在年12月29日,伊朗取消了女人强制带头巾的禁令,此时就可以感觉到,风向在转变。关于伊朗的女性权利问题,其实是很复杂的,相比于周边的穆斯林国家,伊朗并不算更保守,比如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女性一直在争取的驾驶汽车的权力,在在伊朗反而不是问题,伊朗女性驾车的人数令我吃惊,至少从观感上看,比例要比北京高。女性出租车司机人数众多但是在许多更有符号化代表性的事件上,伊朗确实走在了世界的后面一位勇敢的年轻女孩,将伊朗的女性权利推向了新的高度,希望之后的进步不要再如此残酷。衣着时尚的伊朗女孩现代伊朗的确是一个保守的国家,但是却并不算封闭,它并不像现在的朝鲜或者40年前的中国一样,极度排斥外来文化。他的开放远远超出我的预期比如说,在伊朗最受欢迎的饮料是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这是我来伊朗之前万万没想到的,在新闻里伊朗是世界上反美情绪最严重的的国家,可是美国的饮料反而已经成为了这里的生活必需品。设拉子的小餐馆再比如,在伊朗街头的报刊亭中贩卖的电影杂志,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关于好莱坞电影的内容报道,甚至连《小丑》这样在许多国家列为禁片的电影,都可以大方的登上杂志封面伊朗电影杂志封面上的《小丑》街道上的米老鼠涂鸦,亚兹德但是,相对于大多数的国家而言,伊朗的确有很多地方都十分保守。从新闻媒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近乎于原教旨主义的国家,很多人眼里,伊朗同ISIS几乎没有区别。这其实是误解,伊朗政府本身都在抵制极端教派的发展。但在保守的成因上确实有相似之处。初披黑袍的孩子,德黑兰原教旨主义的出现,是当下特定的历史时期几乎必然出现的这次伊朗之行,也让我理解了原教旨主义的成因。那便是伊斯兰文明的衰落就如同中国从年鸦片战争开始经历长时间的衰落,也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极端保守时期。义和团的出现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原理是想通的。当一个文明在快速发展,壮大之时,他的文化一般是非常开明的。在多年前,十字军东征时期,萨拉丁的骑士精神令欧洲的基督徒们都自愧不如。伊斯兰文明缔造了阿拉伯帝国,这个在荒漠中成长起来的文明将他们的文化传向了整个世界但是谁都逃避不了一个历史现象,那就是盛极必衰伊斯兰的衰落公元年,澳大利亚以东公里处,一座名叫库威岛的火山岛发生大爆炸,威力是广岛原子弹的万倍。这一年,从冰岛到海南岛,传统的农业都遭受了巨大打击,温暖湿润的浙江一连下了40多天大雪。在遥远的小亚细亚,奥斯曼大军正在围攻伊斯坦布尔。东罗马帝国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火山灰引发的大气放电现象,恰好降临在伊斯坦布尔的索菲亚大教堂上,在无数人眼中,仿佛一道巨大的火焰对拜占庭的子民来说,那是上帝的天谴。圣索菲亚大教堂,伊斯坦布尔被攻陷后更名为阿亚索菲亚清真寺更严重的是,在火山灰的遮蔽下,本应出现的圆月消失了,所有人都知道,月亮代表伊斯坦布尔,而此时,它暗淡了。围攻53天后,东罗马帝国灭亡。这是穆斯林最荣光的时刻。此时的穆斯林远比基督徒宽容的多,统治者不强制别人改变信仰,军人们保持着简朴的作风,极低的税率,稳定的民生,这是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坏时代开启的序幕。自此之后,在灭亡的压力之下,欧洲人创造出了无数的新发明,大航海时代,文艺复兴直至工业革命,让他们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不断调整,基督徒们的时代来临了。而多年之后的伊斯兰文明,却还如同之前一样,无论农业,工业还是商业组织,均为发生根本变化,如果一位基督徒在18世纪来到穆斯林国家,那他看到的同年前自己的十字军祖先看到没有什么区别。

梅博德老城

长期以来稳定社会的良好制度,逐渐变成了阻挡社会进步的障碍,这样的场景中国人并不陌生,每一个曾经的文明古国都不陌生。东北有句俗语,坐得越稳,摔得越狠,就是这个意思。我只能说,出来混,迟早要还。接下来,伊斯兰文明逐渐消沉,阿拉伯人、波斯人、库尔德人开始了长时间被殖民、被欺辱的历史。面对现在的困难,很多人会选择怀念过去,这是人之常情。更何况,对于穆斯林来说,他们的起点就在于此。伊斯兰教的历史,就是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的过程。这与现在何其相似。伊斯法罕的清真寺我们将时间拉回到公元年,此时的阿拉伯半岛还是一片荒漠之地,生存艰难,部落冲突频繁,是一个文明的化外之地。这个地区的人民从未在人类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甚至也全无将来会扮演重要角色的迹象。伊斯兰教起源于戈壁与沙漠就在此时,一位骆驼夫的儿子,穆罕默德,宣称他是上帝派来的最后一位先知,来净化被基督徒和犹太教徒败坏的上帝的讯息。他不是一位简单的妄人或者昙花一现的强人,而是一位影响了之后世界超过年的伟大人物。清真寺内部,伊斯法罕伊斯兰绝不仅仅是一个宗教那么简单,他要求要将精神与政治和军事系统结合,遵循严格的戒律,不许饮酒,对任何会干扰人类思维的物品都嗤之以鼻。并且反对阶级观念,提倡人人平等,穆斯林四海皆是兄弟。正在做礼拜的穆斯林老人这大大启发了那些原本争吵不断的阿拉伯部落,在此之后,这个星球上生存最艰辛的阿拉伯民族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开始将他们的教义与生活方式传向世界。亚兹德的冰室现今世界上笃信伊斯兰教的民众,大多原本身处贫瘠、干旱、战乱不断的地区,所以伊斯兰教的传教不仅包括宗教本身,还需要传授阿拉伯人长期总结的经验,包括寻找水源,耕作种植,文字艺术,建筑储藏等等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生存技术。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天世界上会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是穆斯林。亚兹德的水塔今天的穆斯林世界,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荣光,但他们似乎也很难受到外界变化的影响,多年前开始的如火如荼的共产主义运动,改变了同是文明古国的中国,却对伊朗这样的穆斯林国家影响甚微。穆斯林可以抵御意识形态的入侵,却无法阻隔经济的影响。石油的出现,让情况愈加复杂化。相对落后的社会组织结构,与突然出现的巨量财富,让很多人盯上了这些肥肉,也让这些穆斯林国家再次走向了世界舞台。随后迎来的便是无休止的殖民与反殖民斗争,而且在外敌欺辱的同时,伊斯兰教内部也并不省心,年前埋下的引线被点燃了。那就是逊尼派与什叶派的争斗。夜幕下的古兰经门,设拉子伊斯兰教主要分为逊尼派、什叶派两大种类,信徒数量占据百分之99。逊尼派占据的人数最多,全世界9成的穆斯林都是逊尼派,逊尼派的意思是“坚守传统之人”,也就是说,在穆斯林世界,什叶派不是极端保守的派别,他们在最初是以更开明的形象出现的。其实直到今天,诸如沙特、也门等逊尼派阿拉伯国家,才是最传统与保守的人群。只不过,因为伊朗与美国的糟糕关系,在某些程度上伊朗的保守姿态被放大了。传统的穆斯林家庭会客世界上有两个什叶派伊斯兰教大国,伊朗与伊拉克他们都是什叶派人数占据主导,但伊拉克长期以来是由逊尼派掌权,而伊朗是唯一一个由什叶派掌权的国家。这也正是两伊战争能够爆发的基础原因。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萨达姆企图趁霍梅尼立足未稳,对伊朗实施致命的打击,而伊朗的霍梅尼也希望借助这样一次机会,能够联合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穆斯林,进行文化输出,进而将伊拉克变为什叶派掌权的国家。当然除了宗教原因,还有一层关系就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的宿怨。于是这场近代史上的绞肉机战争开启了。两伊战争德黑兰街头的士兵画像两伊战争是影响近代伊朗的另一件大事,从年到年,伊朗有三十万人在战斗中阵亡,超过七十五万人受伤,仅仅德黑兰地区就有二十万女人失去了丈夫,你知道这对这个彼时人口仅有万的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随处可见的两伊战争阵亡士兵纪念画两伊战争让伊朗的经济倒退了30年,也给现如今的战争定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持久的战争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消受不起的。不过对于伊朗人民来说,这场战争并非一无是处,同 之于中国一样,两伊战争是新伊朗的立国之战,他让伊朗在国际上有了话语权。从某些方面来说,伊朗甚至要比中国的情况更困难,因为此时的伊拉克,美苏双方都在为其提供援助能让冷战的老对手搁置争议携手合作,伊朗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两伊战争纪念馆前怀念亲人的老人不过国际关系的变化只是次要的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两伊战争对国内民众的影响。那些遍尝生活辛酸的伊朗年轻人,在战争中成长为坚毅的战士,并在未来的岁月里,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中坚力量。卡西姆·苏莱曼尼,伊朗外交关系的实权人物,几十年来一直是力主同西方作战的主战派,两伊战争中多次受重伤不死,被称为波斯战神(图片来源于网络)我们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中东乱局实际上是冷战的延续今天那些饱受战火蹂躏的国家,诸如叙利亚、伊拉克、也门、利比亚以及埃及等国家,冷战时期,都曾属于苏联阵营。所以在今天我们会看到叙利亚战争,伊拉克战争,也门内战,利比亚战争以及阿拉伯之春。而阿富汗,沙特阿拉伯,约旦、卡塔尔等海湾国家,则隶属于美国阵营。也因此才有了本拉登与美国的反目,之后的去全球化趋势。伊斯坦布尔街头的叙利亚难民其实这些穆斯林对于美国的反共政策和苏联的辩证唯物主义并没有什么兴趣,他们的政府试图通过不结盟运动寻找出一条中间道路,可惜最后都是徒劳,每一个国家都被迫站队。而不站队的伊朗,最惨,两边都得罪了。我对这些饱经苦难的穆斯林是充满同情的。战争带来了贫穷,饥饿,也同样改变了他们的心境。自此,他们与现代社会的思维渐行渐远,变的愈加保守。凝望先知陵寝的老人,绿镜清真寺关于什叶派穆斯林与逊尼派穆斯林的区别,如果我们查询百度百科或其他中文资料,会得到一个十分难以理解的答案:什叶派认为只有出身于哈希姆家族(即圣族)的阿里及其直系后裔才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否认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前3任哈里发的合法性。大致意思是多年前一位继承人的问题导致的宗教分化,这在中国人眼中是极其难以理解的,怎么也不至于争这么长时间啊。其实仅仅答出这样一个答案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因为他即没有解释两者有什么具体的区别,也没有说清为什么这种分化会影响后世多年。给人留下这两伙人不过是宗教狂热的疯子的印象。如果用中国人比较容易理解的话来讲,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古兰经的解释权问题。逊尼派类似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强调法治,这个法就是古兰经为主的伊斯兰经典法理,强调以经书的本意为主,不推崇偶像崇拜。清真寺里珍藏的古兰经而什叶派类似于中国的儒家学派,更强调人的作用,中国儒家历来推崇明君能臣,什叶派也一样,可以说什叶派穆斯林与深受儒道佛影响的汉民是十分相似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唯二的两个什叶派大国,伊拉克与伊朗,会出现像萨达姆与霍梅尼一样的强人,而占据大多数的逊尼派国家却很少有这样的人物出现。这是有上千年的民众基础的。正在教授古兰经的穆斯林阿訇那什叶派为何能在人数弱势情况下将这种制度长期生存下来,而不被逊尼派同化,就要说到两者最大的制度区别——伊玛目制度带领穆斯林做礼拜的宗教学者大多数中国人前往伊朗,第一个听到的词一般都是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伊玛目可以理解为穆斯林宗教学者的首领,而宗教学者(乌里马阶层)制度,有点类似于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文官制度,由教师阶层发展而来。宗教学者在逊尼派与什叶派都有,不同的是,逊尼派里他们权力十分有限,而且默默无闻。而在什叶派中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广大穆斯林无论是婚丧嫁娶,子女教育,个人前程等等全要咨询宗教学者的建议,有些类似于基督教的神父,也与民主国家早期的众议员相似。两位乌里玛在街头向咨询问题的伊朗人答疑什叶派认为伊玛目是政教合一的领袖,只有伊玛目才能解释《古兰经》中隐藏的教义。这是很官方的说法。通俗点说,就是认为经文是死的,人是活的,古兰经毕竟是很久以前的著作了,面对新的问题,总需要有人来平衡传统与变革,这个人就是伊玛目。所以伊玛目并不简单是一个宗教领袖的概念,很多时候要承担治国理政,教化民众的的责任,早期的伊玛目,是如同中国社会中的孔子、孟子一样的圣人。中国古代,动辄言圣人曰如何如何,在什叶派穆斯林国家,就是伊玛目说怎样怎样。其实在许多西方人眼中,中国也是宗教国家,也就是常说的儒教。只不过中国的宗教不信神,而是相信死去的先人会以另一种形态存在于世界上。伊朗虽为民主制国家,但真正的领导人不是总统,而是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他是霍梅尼的学生这些是宗教学者制度形成后的成果,而能够稳定这个成果的重要原因是,他们掌握着巨额的财富。因为伊玛目的地位很高,他们成为了所有穆斯林的榜样,民众开始对或者的大宗教学者(大阿亚图拉)进行“供养”,宗教学者负责知识输出,民众缴纳学费。因为信仰人数众多,而知名的宗教学者并不多,慢慢的就积攒了巨量的财富,此外,由于穆斯林必须缴纳宗教赋税,大约占个人收入2.5%,这同样也是一大笔钱。在逊尼派国家,这些钱都牢牢掌握在政府手里,而在什叶派国家,都进入了大宗教学者的手中。大巴扎里大阿亚图拉宣传吊画,德黑兰这并不是说大宗教学者就成了新的利益阶层,开始腐化堕落,在什叶派国家,反而衍生出了新的制度。因为财富过于庞大,用于个人消费是不现实的,这些宗教学者在个人享受的天赋上与那些国王相比也相距甚远,很多大阿亚图拉就开始将这些钱用于公共服务。这其实与纳税其实没有本质区别了,一般国家的纳税人其实是不知道钱是由谁花出去的,怎么花出去的,在伊朗这样的什叶派国家,穆斯林信徒知道自己的钱给了谁,相当于出现了基础的群众监督制度。但与纳税最大的不同是,这类公共服务由国家提供,很多人会觉得是民众应得的,但由宗教学者代替之后,变成了他对信徒的恩赐。时间一长,宗教学者会形成门生集团,形成可以与政府相抗衡的强大实力。这也是霍梅尼在流放十几年后,依然能在重返伊朗后引发伊斯兰革命的根本原因。霍梅尼的画像充斥整个伊朗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年,上校礼萨-汗在英国的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于年建立巴列维王朝。拿了人家的手软,巴列维国王自然要受制于英国人。二战期间,为阻击纳粹德国,美英苏三国同时出兵伊朗,战争结束后,英美撤退,苏联却并未撤离。因战争元气大伤的英国不想失去伊朗石油这块肥肉,只能求助美国,伊朗人也希望苏联尽快离开。没想到刚出虎穴,又入狼窝。50年代后,伊朗人越来越不满英美在这里对石油的垄断。英伊石油公司在这里开采石油后,只分给伊朗人16%的利润,英国人还垄断了这里的港口。急切希望能够自主的伊朗人开始了反击,伊朗伊斯兰议会及伊朗参议院在年3月,通过了将英伊石油公司收归国有的决议,69岁的摩萨台当选为首相。随后巴列维国王流亡海外。摩萨台也被称之为民族英雄(图片来源于网络)此后美国中情局策划了著名的阿贾克斯行动,摩萨台下台,巴列维王朝复辟。这激化了伊朗人的仇美情绪,也为20多年后的伊斯兰革命埋下了伏笔。现如今在网上看到的巴列维王朝时期富足开放的图片,基本属于极少数上层社会的生活,占据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普通人,生存愈发艰难,甚至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巴列维国王的古勒斯特王宫,德黑兰不仅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王室的奢华生活也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普通民众怨声载道,看到国内形势的糟糕,巴列维数次承诺改革,却始终没有付诸行动古勒斯坦王宫的水晶穹顶霍梅尼作为坚决的反对派,屡次向群众发出警告,甚至五次被捕入狱,后来甚至被流放到土耳其等国家15年。作为大宗教学者,霍梅尼的演讲内容在民间广泛流传,他对伊朗问题一针见血,并对未来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终于在年,伊朗国内的反对声达到顶点,德黑兰数百万人上街抗议。此后我们就看到那场革命,流亡在外的霍梅尼返回祖国,他受到近3百万人的夹道欢迎对霍梅尼的崇拜直至今日年4月1日,霍梅尼宣布伊朗改国名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举行全民公投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一直延续至今。巴列维国王此时身患癌症,再次流亡。霍梅尼在伊朗的地位,同毛泽东在中国的地位十分相似,他们都是反抗帝国主义入侵的斗士,支持者认为霍梅尼是国家能够独立自主的英雄,反对者则认为他阻碍了伊朗的进步。11月4日,在得知巴列维国王在美国取得了政治庇护后,愤怒的伊朗人包围了美国大使馆,要求交出巴列维,但美国一直无视此举,酝酿已久的反美情绪终于爆发,德黑兰的名学生和民众,占领了美国大使馆,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美国随即宣布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曾获奥斯卡奖的电影《逃离德黑兰》讲的就是这件事中的一环(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我看来,这一切的发生与其说是宗教势力的复辟,不如说是伊朗人民的创伤应激过度。好在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是,天后,66名人质全部得到了释放。年,两伊战争停火协议签订前几天,美国军舰击落一架伊朗民航客机,人遇难,此举激起伊朗全国公愤事件后,小布什称伊朗、朝鲜和伊拉克是邪恶轴心国年4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列为恐怖组织40年时间里,伊朗经历过残酷的两伊战争、从未间断的经济制裁以及核危机事件,尽管目前国内形势不佳,货币大幅贬值,但伊朗人仍然坚强的生活。时至今日,许多伊朗人在反思四十年前那场革命时,也觉得当时的做法有些过分了,至少不应该暴力闯入美国大使馆。但谈到对美关系时,多数人都表示,我们现在别无选择,美国人在报复,我们只能坚定地支持祖国。

两个国家在误解与猜疑之中斗争多年,结果却是两败俱伤。

街头若有所思的男人,伊斯法罕伊朗与他周边的伊斯兰国家的最大不同,不仅在于他是什叶派,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波斯人。公元年,波斯萨珊王朝被阿拉伯帝国所灭,但此时的波斯人,并未大规模改信伊斯兰教,阿拉伯人也没有强迫向波斯人传教。波斯帝陵反倒是一百年后当波斯人重新获得自主权利,建立本民族王朝后,反而开始大规模改信伊斯兰教。瓦基里清真寺里的女孩,设拉子根本原因在于,与当时的伊斯兰教相比,波斯人创立的诸如拜火教等宗教确实落伍了,此时的拜火教,仍旧推崇的是类似印度教一样的等级制度,人分为三六九等,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拜火教,也就是琐罗亚德斯教,在中国也被称之为明教这样的宗教再也无法吸引伊朗人民的,拜火教被抛弃了。或者说,改信伊斯兰教,本质上是被文化征服了。今天的伊朗,拜火教只是一种波斯古国的纪念而在这时,他们选择了一个当时伊斯兰教的小分支,也就是什叶派,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于被征服的不甘。年前这样的一个选择,也是奠定今天国际形势的基础。所以,当我们能够理解宗教革命的起因,能够理解波斯文化衰落的本质,或许也就能理解现代伊朗面临的机遇与困境。今天的伊朗,我能明确的感受到波斯文化的地位在崛起,多数伊朗人希望弱化意识形态的问题,而更多展现文化。就如同今天中国期望给世界的印象是中华文明,而不是共产中国。虽然从根源上,我们都逃避不了这个问题。

其实伊朗与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十分的相似,都是文明古国,也都被外来文化深深的影响,中国是被佛教,伊朗是被伊斯兰教,在近代都饱受列强欺辱,更重要的是,都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与文字。

于是,伊朗也同中国类似,在未来的选择上,有了与其他穆斯林国家不同的一面。伊斯兰教在现今世界最大的问题是,年前创作的古兰经,如何指导现在的社会。这决定了,其实逊尼派面临的改革压力更大,而作为什叶派的伊朗,却有着更灵活的选择基础。伊朗将何去何从?现代伊朗年,前伊朗首席和谈判代表、温和保守派领导人哈桑·鲁加尼当选伊朗第十一任总统,并在年成功连任,伊朗进入了新的时代。鲁哈尼是自由派的代表人物,曾长时间在欧洲留学,与各国均保持较好的关系(图片来源于网络)当时五名候选人之中,其他四名候选人都是强硬保守派。虽然伊朗总统不是实际的最高领导人,但因为是由民众一人一票选出的,所以更能代表民众当下的想法与需求。伊朗民众在求变。自由派与保守派的对立由来已久,近百年来,伊朗的权力像钟摆一样,在世界观迥异的两派之间来回摇摆,伊朗也始终陷入意识形态的斗争,难以挣脱。传统与发展的碰撞伊朗的优势在于,与其他阿拉伯穆斯林国家相比,他拥有十分完善的工业系统。虽然伊朗的石油存量排名世界第四,但伊朗人没有选择坐吃山空,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最大的功绩就是为伊朗建立了穆斯林国家中最完善的工业系统。这点也同中国十分相似。而工程师也是伊朗年轻人最向往的职业笔者(左中)与年轻的伊朗工程师们而有了优秀的基础工业,伊朗的未来的自主就有了保障。鸟瞰德黑兰汽车南站,开往伊朗南部的长途汽车大都在此出发

身处伊朗时,经常被街上遇到的伊朗陌生人拉去家中或者店中喝茶,而且是很单纯的交流,虽然来之前也听闻伊朗人热情好客,但真正经历时,也确实令我震撼,我已经想不起上一次被素味平生之人如此善待是什么时候了。

热情的伊朗人

而他们传统的家族营生,时常让我回想起自己父辈们的生活。

大巴扎里三代人的同一个事业,德黑兰年开始,伊朗再度被美国严厉制裁,货币贬值一度超过四倍,一年之后情况终于稍稍稳定下来。现在的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传闻疾病缠身,如果他不幸过世,那么伊朗的前路如何,又成了疑问明天会更好吗?年在德黑兰掀起的风暴,为世人留下了一个保守愚昧的伊朗印象,而今天在传统与现代的交锋中,伊朗又将走向何处呢?年长与年轻,迷茫与笑容我们身处一个变革的时代中国人的史学观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西方人则认为历史就是历史,过去发生的只是序章、未来才是正文。从史学史的角度讲,历史有很多种形态,不一定一直在进步,也可能倒退。人类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经历辗转与反复。在这样一个时代,不仅对伊朗、对穆斯林、对汉族人、对中国人,对所有人都是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也充满了误解与猜疑。历史宛如长江大河,源头的水滴,也在推动者入海口的波澜,我们只是中间者,不知道它将流向何处,在后人眼中,我们永远是盲目的,今天肯定的,明天就可能被否定,今天自豪的,明天就可能是笑话。我想,穆斯林的保守某种程度上是人类的一种选择。为什么要去伊朗?其实在出发前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归来后我才能逐渐理解不同的文明有着自身的脉络,了解别人,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开始。夕阳下的设拉子城(本文中所用图片,除标注为来源网络,其余均为本人拍摄,未经许可,请勿使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ys/955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