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年,苏联放弃中立,和美国一起围攻

发布时间:2021/5/26 19:44:29   点击数:
白癫疯有效方法 http://m.39.net/pf/a_7082970.html

年12月上旬,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出动5路陆军,向东南亚各国和西南太平洋各岛屿发动进攻,在较短的时期内就攻占了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亚、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的广大区域,直逼澳大利亚和印度。

年6月上旬,在中途岛海战中日本的海军力量遭到重创,太平洋战场上攻守双方的战略地位开始发生转换,日本由战略进攻开始转为战略防御,而美国则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至年2月,美军全部攻占了日本威胁美-澳交通线的最前沿瓜达尔卡纳尔岛,此时,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彻底完成,美国开始转入全面进攻。

年5月,在华盛顿举行了“三叉戟会议”。会上,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具体商讨了太平洋战场的反攻步骤,决定除阿留申群岛地区外,太平洋上其余盟军部队兵分两路,中路太平洋战区由美国海军上将尼米兹指挥,西南太平洋战区由美国陆军上将 指挥,分别经由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一线和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一线发动进攻,两军预期在非律宾会合。

年9月,两支盟军部队打到菲律宾前沿,在菲律宾战役的前夕顺利会师。艰苦的菲律宾战役打了近半年,到年3月,美军攻占了整个菲律宾,进攻矛头开始直指日本本土。

然而,战事越接近日本,日本方面的抵抗就越顽强。日本不少民众在武士道精神的熏陶下,怀着“一亿玉碎”的信念,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来阻挡盟军的前进。

年秋天,日军为了挽救颓势,使用了所谓的“神风攻击机”来对付美军的船舰。“神风攻击机”可以说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导弹,不过它的制导方式是最原始的,即不依靠任何仪器,而是由飞机驾驶员驾驶着塞满航弹和鱼雷的飞机扑向攻击目标,人、飞机和攻击目标同归于尽。

这种战术给美军造成较大的损失,在争夺冲绳岛的战役中,仅年4月6日一天,美军就有3艘驱逐舰、1艘坦克登陆艇、2艘军火船被这种“自杀飞机”击沉,10艘舰只遭重创。

在整个冲绳岛战役中,美军共损失了余艘舰只,其中大部分成为“神风特攻队”的牺牲品。对日作战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大。当时据美国联合参谋总部估计,在德国投降后,还需要经过1年半至2年的艰苦作战,美国方面要付出伤亡万人的代价,才能把日本打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能这样长时间地拖延,美国付不起如此高昂的生命代价。罗斯福决定加紧努力,一定要让苏联在打败希特勒德国后,立即回师东向,出兵进攻日本关东军,共同围攻日本。

当时,苏联对太平洋战争的交战双方还保持着中立地位,苏日之间订有《苏日中立条约》。这一条约对苏联来说也是来之不易的。

日本自30年代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后,决策集团内部就存在南进派和北进派的争论。南进派要求以美、英为主要敌手,主张重点发展日本的海军力量,去夺取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北进派则要求以苏联为主要敌手,主张重点发展日本的陆军力量,去夺取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由于两派相持不下,年8月制定的侵略计划《基本国策纲要》,采纳了“南北并进”的妥协方案。

但是,日本不论是要南进还是北进,都必须首先侵占中国,于是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试图控制整个中国,作为发动进一步侵略战争的跳板。

日本一方面向中国海南岛和东南亚一带推进,加紧向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渗透,另一方面则开始作北进的试探。年7月底,日军在中、苏、朝交接处的张鼓峰地区向苏军发动进攻,挑起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年5月中旬,日军伙同伪满洲国军队,又在中国黑龙江和外蒙古交界的诺门坎地区向苏、蒙军队发动进攻。面临日军的北进试探,苏联毫不手软,调集精兵良将,实行猛烈的反击,在两场战斗中都取得了大胜。

日本遭此惨败后,决策集团中北进的倾向开始减弱,向南进的倾向相应增强。苏联在欧洲面临的局势更为严峻。

苏联为了保护自己,防止德国在攻占波兰后继续东进,冒着巨大的道义风险,同希特勒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暂时置身反法西斯战争之外。

德国在摆脱了两线作战的风险后,放手大干,攻占波兰,入侵挪威和丹麦,年春夏还在短短的6周之内打败了法国。法国迅速败降,使世界战略格局发生急剧变化,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也出现严重的倾斜,法西斯力量一时占了上风。

日本的侵略势力得到极大鼓舞,南进派很快压倒北进派,主张趁着西方国家穷极潦倒之时,“不要误了公共汽车”,迅速南进,去夺取西方国家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

苏联的东部边境出现了形势缓解的局面,而西部边境的局势却渐趋紧张。尽管当时苏联领导人还难以断定,希特勒在打败法国之后,究竟会立即回师东向,进攻苏联,还是继续西进,越过英吉利海峡进攻英国,在打败英国之后再返身侵略苏联。

但是,苏德战争迟早会爆发,这是明白无疑的。苏联也需要避免两线作战,两线作战乃兵家之大忌。东、西两线相比较,当然中立东线的可能性大得多。

正好,日本在确定南进方针以后,也想切断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并对美国施加压力,因此于年7月向苏联政府提交了苏日中立条约的草案。

经过半年多的交涉,苏、日于年4月在莫斯科签订了有效期为5年的《苏日中立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保证维持它们之间的和平与友好关系,并相互尊重缔约另一方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者的一国或几国的战争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在整个冲突过程中将保持中立。”

只要苏联方面愿意,它可以在太平洋战争中保持中立,任凭交战双方杀得天昏地暗、死去活来,直到其中的一方被打得趴在地上,不得动弹。

苏联政府对《苏日中立条约》非常重视,当前往签约的日本外务相松冈洋右离开莫斯科时,斯大林超越常规,到火车站为他送行,并留下了一张手臂勾着松冈洋右的肩膀,被人贬称为“勾肩搭背”的合影。

更令中国人感到愤懑的是,苏联政府在条约中竟“庄严地”声明:“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可是美国希望苏联能够尽早地废除《苏日中立条约》,出兵中国东北,共同打击日本。

美国要求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最直接的目的,是缩短太平洋战争的进程,减少美军的伤亡。但这还不是全部。

战时担任美国驻苏大使的哈里曼,在年向美国国会作证时,曾透露了美国政府更深一个层次的意图。他说:

“关键的问题不是苏联能不能参加对日本的战争,而是否能及时参战的问题。如果苏联认为有很大的危险或者不愿意付出,那么他们就很可能袖手旁观,再等我们牺牲了大批美国人才打败日本之后,苏联军队就可以长驱直入满洲和中国北部大片地区,从而进一步扩大版图。“

简而言之,美国政府害怕苏联“坐山观虎斗”,在适当的时刻下山摘“桃子”。害怕别人搞“坐山观虎斗”的人往往自己精于此道。

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罗斯福总统曾对其儿子埃利奥特·罗斯福谈起过美国的总战略。他说:“这好比一场橄榄球比赛,我们是坐在旁边长凳上的预备队。俄国和中国是先上场的队员,英国也可以说是先上场的队员。我们预定要充当球赛进入高潮时最后得分的跑手。当球赛进行到我们的先锋队员快要疲乏的时候,我们应该精神抖擞元气旺盛地上场,以决定全局的胜利。”

苏德战争爆发后,当时还只是参议员的杜鲁门,用符合其性格的、更露骨粗鲁的语言说过:“如果我们看到德国在战争中正在取胜,我们就应当帮助俄国;如果俄国正在取胜,我们就应该帮助德国,这样就能使他们尽量相互残杀。”

也许,大国争霸斗争本来就是一场策略竞赛,谁能把“坐山观虎斗”的游戏玩得炉火纯青,谁就能最后获胜。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曾多次要求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但苏联方面一直没有同意。

年12月至年1月,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信中,两次建议苏联接受美国派遣的军事小组进入西伯利亚地区,以便苏日战争一旦爆发时,美国空军能够立即参加作战。也许罗斯福想以此举来说明,美苏两国在对抗日本的问题上利益是一致的,从而推动苏联作出回报。但斯大林两次都婉言谢绝了。

直到年年底,德黑兰会议召开在即,苏联方面才正式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参加对日作战。

采取重大举措前必须先“吹吹风”,让大家事先有个思想准备。这个“吹风会”安排在年11月的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上。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向英国外交家艾登谈起太平洋战争。艾登表示,在德国崩溃和日本崩溃之间,可能有一个相当长的间隔。

“间隔不会长。一旦德国投降,即使日本人也会明白他们的真正处境了。”莫洛托夫说。艾登是个聪明人,已听出其中的含义。但他为了要确证一下,故作迟钝,假装以怀疑的口吻说:“不一定吧!日本人打仗极其顽强,是能够独自支撑艰苦的战局的。”

莫洛托夫又把原话重复了一遍。艾登完全明白了。在一次晚宴上,莫洛托夫又对艾登和美国大使哈里曼说,他们马上就要观看一部苏联影片,是年摄制的,描绘十月革命期间日本人侵入西伯利亚的事。

“想到你要这样做,我感到震惊”,艾登又开始装聋作哑,他装作非常害怕地说,“在我看来,这对于一个中立国是不合适的”。可哈里曼不愿装聋作哑,他要紧紧抓住机会:“我认为完全合适!”说完,就鼓起掌来。他举起了酒杯。“如果莫洛托夫先生不愿和我祝酒,我是完全能够谅解的。”他事先作了说明,“为我们有并肩对日本作战的那一天而干杯!”

“为什么不呢?太好了!这一天就会来的。”莫洛托夫迅即回答道。

“干!”哈里曼说。两人都一饮而尽。

外长会议结束那天。斯大林举行招待宴会。美国国务卿赫尔坐在斯大林的右边。在一个适当的时候,斯大林低声对其英语译员别列日科夫说:

“请小声翻译,苏联政府已做出决定,在盟国打败希特勒德国、结束欧洲战争之后,苏联将立即对日作战。让赫尔转告罗斯福总统,这是我们的立场。但目前我们还要保守秘密。”

赫尔本来不很高兴,因为斯大林不肯到离苏联较远的地方去参加三巨头会议,听了这个消息后又惊又喜,干瘦而布满皱纹的脸上浮现出一阵阵绯红的斑点。他立即向斯大林表示:美国人将怀着感激的心情,永远记住苏联准备帮助他们进行艰苦的斗争。

第二天,赫尔把这个消息电告罗斯福,罗斯福也很高兴。你答应我一个要求,我给你一点好处,对等交易,这是商品经济的规则,也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行事特点。

给苏联什么好处呢?罗斯福想到了中国……

究竟罗斯福又向苏联的斯大林许诺了什么,最终苏联出兵东北进攻日本的。

请看另一篇文章《蒋介石为得到苏联支持,同意了外蒙独立,斯大林:这还不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ys/9836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