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来说,这一篇应该是去年的推文了。
年年末,我开始动笔写《历史的温度5》书评。可期中考的紧张的复习冲淡了我本就薄弱的执行力。
随着出国日期5.4的到来,我知道这一本书评的进度就要停滞在今年了。
这是《历史的温度5》第一章前六篇文章书评的小小合集,但愿明年的我能够记起并弥补此次的小小遗憾。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
筹码的较量
炮火的怒吼
个人的抉择
自然的抗争
每一部分都对应一个大主题。
01筹码的较量:
筹码再引申一步,也可以比喻人与人之间谈判的本钱。当然,何止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和较量,也需要筹码。
1
年,美国发动的那场 (P3-P12)
年,美国进入了大萧条时代。在这场大萧条中,《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被提出,这项被大量著名的经济学家情愿,希望总统拒绝签署的税法几经周折,还是在年6月17日正式生效了。税法的生效惹怒了许多国家,并遭到了多个国家的报复,各国争相提高关税,以达成贸易的“公平”,贸易关税的提高使各国贸易往来急剧缩水,最终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
当年那份由位美国经济学家联名签署的请愿书没有取得成效,哪怕无数人指责它是愚蠢,不可理喻的,都没能够妨碍胡佛签字。可见经济虽看起来宏观可视,背后蕴含的奥妙也可以是深不可测的,每一个专业领域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与听取意见。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想起年美国对中国发起的 也广受批评。打 建起了贸易壁垒,却摧毁了两国之间的信任与尊重,如若环环相扣,以牙还牙,必然会迎来年那场经济悲剧。或许一个国家发起的 对世界贸易影响不大,但一旦激起群众效应,可能会因此改变世界格局。就像馒头说中所说的,小小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完全会引起一场多米诺骨牌式的全球风暴。当时的美国可能认为稍微提高关税无伤大雅,却暴露传递出了“保护自己,牺牲他国”的可怕利己思想,引得其他国家争相效仿。想必我们回看历史的意义也在于此,后人不自哀,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愿世界都能够在竞争中求合作,彼此尊重与热爱和平。
2
开罗会议:“四大强国”背后的博弈(p13-p26)
参加开罗会议的三人分别是“美国的总统罗斯福”,“英国的首相丘吉尔”,“中国的委员长蒋介石”,这是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会议,为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确了中国“四强”之一的地位。可是仍有苏联的斯大林因与蒋介石不合拒绝参加开罗会议,原来的四人会议因此变为三人会议,苏联与美英两国另开一个会议,当时的苏联和英国瞧不起中国,认为中国并无“四强”的实力,对中国不断进行语言上的欺压,企图从中国广袤的领土得到点东西,在会议中不断为中国的领土归属产生争执,使得美国罗斯福在一旁缓解纷争。
可见当时的中国虽然扛住了多年的战争,却仍未稳固自己的地位,在弱肉强食的时代里,弱者没有话语权。俗话说,弱国无外交,中国应得的利益不断地被强者觊觎,在背地里剥削。当时的谈判桌上,看起来像是在合作取共赢,实际每个国家都在背后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尽力在条约中为自己国家谋福利,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回看现在的中国,已经跻身成为公认的世界强国,再也没有哪个国家敢随便议论强夺我国国土,在国际上也取得了相当高的话语权,有了充足的说话底气。即使我们一直以来提倡平等化与世界和平,但我们也不能忘了,决定一个国家话语权的,不是某一场会议,而是实力,永远都是实力。
3
再聚德黑兰:“三巨头”的台前与幕后
德黑兰会议由美国代表罗斯福,英国代表丘吉尔,俄国代表斯大林参与。德黑兰会议开始前,三国看起来氛围融洽,如多年未见的好朋友,但真正地开始讨论实际性问题时,三国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争端。在讨论领土划分的过程中,三国在没有得到波兰和中国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为波兰和中国做主张,认为他们会同意这项计划的。就如书中所说的,“不管中国人喜不喜欢,反正三巨头是喜欢的,事情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可见当时即使大家有尊重各国,平等相处的道德意识和意愿,欲望的驱使,对利益的渴求却又足以使他们大肆侵略,不顾其他。弱肉强食一直都是亘古不变的社会法则,以前是,现在是,未来也是,在这项法则里,只有强者有资格谈包容理解而非妥协听从。哪怕大家坐在谈判桌上,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共同敌人,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他国与本国之分,无法拥有纯粹的平和团结。
“有时候,团结一致并不是因为大家都心往一处使,而是有强大的外力,让大家意识到必须抱团而已。外力在,大家合,外力无,大家分,谁也别和谁客气。”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都是对外宣称团结一致,消除暴政和奴役的会议,可每个国家不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承诺过的事情也并不保证一定实现,在这场风云变幻的社会背景中,早就不是一场会议就能决定所有定数,会议可能更像一碗安神汤,明确自己的战友和共同的敌人,白纸黑字地确定下来后,至于能不能完全实现,就不是他们所能决定的问题了。
4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背后的四个人(P38-P53)
在人类科技进步史上,每一个“第一次”都让人振奋不已,但来自核武器的第一次,却让制造它的人陷入了极大的自责与恐慌。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空军基地附近的沙漠地区试爆成功。这个史无前例的核武器具有毁灭全人类的力量,远远超乎科学家的想象。原本德国本是最有可能制造出第一个原子弹的国家,可在研究过程中海森堡出了差错,导致研究几近中段暂停,这给了竞争对手喘息的机会:美国科学家听闻德国在研发这一威力强大的核武器后,也抓紧研究赶超,最后赶在德国前面研发出了第一个原子弹。
可真的当原子弹试爆成功后,原先提倡制造原子弹的爱因斯坦和主持制造原子弹的奥本海默都感到后悔和惊慌,其巨大威力足以在一瞬间伤害数万人乃至数十万人。察觉到自己可能制造了一个毁灭世界的武器的奥本海默本想转变研究方向,研究核能以推动国际和世界和平,却因其被怀疑与共产党渊源很深被排除在进一步的研究之外。在战争年代,国家军事的强大与武器的先进程度密切相关,可真的当一个足以让人闻风丧胆的武器制造出来后,真的可以达到让对手无条件投降的目的吗?显然不是,世界总是在不断竞争发展的过程中,核武器的产生并不会阻碍另一更强大武器的诞生,更何况这一核武器已经强大到足以毁灭人类?人们害怕这一武器不仅没法给自己国家带来利益和平,反倒会毁灭自己,造成全人类的灭亡和恐慌。正如书中所说,人类创造了核武器,又得时刻心惊胆战地提醒自己,这个东西将随时毁灭世界文明。可见,不管是哪个国家,即使拥有“统治全人类”的目标,也不可避免地持有保护地球乃至全人类的责任与义务。
5
年,人类世界重新认识石油(p54-p63)
年10月6日,是穆斯林的“斋月节”,也是以色列全国的绝对休息日。在这一天,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世界为报复美国从后支持以色列的行为,对美国欧共体禁运石油,提高石油价钱,全国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除这次战争以外,围绕石油的危机还有第二次,第三次......
石油作为阿拉伯国家的优势资源,成了威胁美国欧共体的把柄。石油危机使美国陷入了经济滞涨期,很多人面临无油可加,失业等问题,美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开始推动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的和解。无法实现自给石油让阿拉伯世界有了可乘之机,他们不仅达到了报复的目的,还实现了暴富,石油价格的提高给他们带来了滚滚的财富,从此中东国家开始发展迅速。可见石油作为一个稀缺性资源,甚至达到了掌控国家命运的能力。如今的我们还无法应对没有石油以后的世界,石油资源大多集中在阿拉伯地区的客观事实也成了中东地区绝大部分的经济来源和应对强敌的底气,可能正是因为阿拉伯国家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尝到了甜头,才有接下来第二,第三次石油大战的爆发,石油,成了阿拉伯世界最强悍轻便的武器。
石油作为现在不可缺失的不可再生资源,得到了全人类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ys/98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