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书单丨凛冬将至,春风不远

发布时间:2018/1/23 16:53:17   点击数:

岁末将至,又到了回首过去一年的时刻,亚洲多地评选出了年度汉字,马来西亚的“路”,日本的“北”,新加坡的“恐”字,都高度概括了民众对本年度重要事件及社会态势的看法。而在中国,这一年发生了许多令我们愤怒、喜悦、或悲伤的事情,许多著名人物相继离去,有的哀荣备至,有的被刻意忘却。在这其中,总有一些人物或往事将永存于我们的记忆之中,成为其中的深刻烙印。

年,世界搜索最多的是“how”,诸如朝鲜的导弹射程有多远,如何帮助难民,如何制作示威标牌,如何竞选公职,如何做一个好父母、如何观看日食,如何寻求进步。在谷歌前几天发布的年度搜索视频中,有关这个问题的瞬间共同塑造了这一年,就像以下书中的故事,那些他们曾经历的悲欢离合、孤独恐惧,不仅影响了他们与周围的世界,还成为激励我们努力生活、继续前行的力量源泉。

《我所缄默的事》

[美]阿扎尔·纳菲西

有时候历史仿佛是个玩笑,就如同曾经的伊朗与阿富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旧照中,靓丽的女性装扮与轻松惬意的面容,使你难以想象这是曾属于这个国家的往事。

在《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中,伊朗作家阿扎尔·纳菲西讲述了一个秘密阅读的故事;在本书中,她讲述一个动荡时代的伊朗家庭的秘密故事,从祖母到女儿。尽管出身显赫,但纳菲西无意于记录往来名人,或者评论政治生活,综述各个历史时刻,而希望描述那些脆弱的历史十字路口——在那里,人们的生活和个性反映出了一个更大更广阔的故事,并与之产生共鸣。

如同一幅素描,本书将一个女人、一个家庭和一片受难国土刻画得令人难以忘怀。那些成长中的人与事,照片、文字、故事、事实交织而成的人生,以及诸种生命片段之间的空白,正是纳菲西所要探寻并希望讲述的——那些缄默的事。对她而言,这种叙述最终带来的并非终结,而是理解、守护,以及自由。

《群山回唱》

[美]卡勒德·胡赛尼

从没有哪本书像《群山回唱》一样让我们如此清晰地看到人的本质——我们只是一块零碎的拼图,在我们身上,总有一个缺失的部分。如果没有其他的部分,我们永远感到自己是不完整的,就像在空荡荡的山谷中呐喊却没有回响。

这是一个家庭几代人,因贫穷和战争铸成的六十年悲欢离合,关于他们如何去爱,如何被伤害,如何相互背叛与彼此牺牲的故事。

年,阿富汗,贫穷的村庄沙德巴格。10岁的男孩阿卜杜拉和3岁的妹妹帕丽经历了一场可能永生难以挽回的骨肉分离。他们的妈妈在生帕丽的时候死于大出血,父亲萨布尔是个卖苦力的老实人,勉强支撑着艰难度日。他无力拉扯两个年幼的孩子,又给孩子们娶了个继母帕尔瓦娜。帕尔瓦娜的哥哥纳比在喀布尔一户富裕人家里做厨子兼司机,女主人妮拉一直无法生育。纳比舅舅居间牵线,帕丽被卖给了妮拉,开始了新生活。

一连串的变故之后,便是一场接一场的战争。苏联人来了,战争爆发了;苏联人走了,军阀们来了;军阀们走了,塔利班来了;塔利班走了,美国人来了。国破家亡,故事的主人公被迫流散,此后的故事将续写于喀布尔、加利福尼亚的圣何塞和法国的巴黎。

现实生活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苦衷与无奈,幸福是人的共同追求,但幸福需要我们牺牲爱与责任来交换。我们也许都曾经孤身一人迷失在连绵的群山之中,但只要我们呐喊出声,群山间的回音会回应我们,连绵不绝。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美]艾玛·拉金

20世纪20年代,乔治·奥威尔曾作为大英帝国的警察在缅甸生活了五年。五年后,他突然毫无预兆地返回英国递交辞呈,开始了写作生涯。而缅甸则以各种形式在他的书中出现:《缅甸岁月》《动物农庄》《一九八四》,以及他未完成的作品《吸烟室的故事》等等。

美国记者艾玛·拉金重访了奥威尔在缅甸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曼德勒、渺弥亚、仰光、毛淡棉、杰沙…她试图为一些问题寻找答案:是什么样的经历促使奥威尔放弃了殖民地生活,转而从事写作?又是什么让缅甸这个地方变得如此贫穷和悲惨?拉金复原了奥威尔这段几乎被所有研究者忽略的生活经历,并写出了奥威尔对今日缅甸的精神影响。与此同时,她带着奥威尔的清醒和观察力,刻画了在殖民幽灵与独裁统治的交缠下,缅甸日常生活的矛盾与荒诞,以及人们的恐惧与希望。

《奥斯维辛的小图书馆员》

[西班牙]安东尼奥·G·伊图贝

在最暗无天日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一群对知识充满着渴望的孩子,8本小心翼翼藏起来的书本,这样的组合竟奇迹般地存在了。

14岁的蒂塔被送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后,以她的勇气以及胆量,成为集中营家庭营地小图书馆员。在经历了营地看守弗雷迪·赫希自杀、父亲病死、集中营的生死分组和大屠杀等煎熬,一直抱有坚韧的信念,守护着8本图书,直至二战结束幸运地获救。这8本书帮助这些孩子们度过他们所处的恐怖黑暗生活,带给他们一点点希望。

在极端环境下的他们保持着对爱的执着,以爱和坚韧反衬纳粹对人性的压抑,让人感受到了来自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人性光辉。

《一个人的朝圣》

[英]蕾秋·乔伊斯

哈罗德·弗莱,六十五岁,在啤酒厂干了四十来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他跟妻子住在英国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告别。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自己,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奎妮就会活下去。

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时光的另一场内心之旅。这趟旅程经过自我、走过现代社会百态、跨越时间和地理风景,他敞开自己伤痕累累的心,让世界走进来,让生命重新发光。

你才发现,哈罗德原来就是我们自己。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到哪里治疗最好
哪家治疗白癜风权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jj/1466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