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经济 >> 沿着ldquo丝路rdquo去
(策划人语: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回望古丝绸之路,它不仅是连结亚欧大陆的东西方文明交汇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有趣的游历之路。暑假正是旅游时,下面就让我们沿着这条“丝路”,来一次特别的旅行吧!)
·旅游名片·
“德黑兰”一词是古波斯语“洁净之城”的意思,在公元9世纪初期,这里已成为居民住宅点,是沟通东西方著名商道——“丝绸之路”往来的歇脚处。由于坐落于伊朗北部东西向大道与通往南部大道的交汇点。公元13世纪这座城市日渐兴旺,成为一座中等规模的城市和贸易中心。18世纪末。恺加王朝把这里定为首都。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伊朗石油财富剧增。这座城市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成为一座规模庞大、繁华热闹的大都市。
走马观花德黑兰
马力
落日的余晖中,我来到了伊朗的首都德黑兰。
此时是下午5点钟,正是德黑兰的下班高峰期。司机赛义德一边开着车艰难地在滚滚车流中向前挪动。
伊朗人开车很猛,看着司机大哥见缝插针、左右腾挪,不时还有一辆辆摩托车从我们车前呼啸而去,心里着实捏了一把汗。
在下班的人群中,并不乏职业女性的身影。她们虽然都戴着头巾,却并非个个都一身黑衣。不少人穿着各色长款风衣,系着的腰带勾勒出纤细的腰肢,头巾也戴得并不“严格”,花样繁多的头巾仅仅是搭在她们高挽的发髻上,随着晚风飘动,看上去倒是一种很好的装饰。在没来伊朗之前,作为女性的我曾听过各种有关伊朗如何严抓风纪的传闻,如今看来不但没有传说中那么可怕,甚至还有年轻情侣亲密地手拉着手走在街上,或是共乘一辆摩托车。
只不过公交地铁还是严守着男女之大妨。纵然公交车的车厢里已经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但是在车厢的三分之二处却横着一根栏杆,将男人和女人分开。有的车上女性坐在车厢前部,有的车则是后部,不管怎么拥挤,中间那道栏杆总能在他们之间制造出一道窄窄的“隔离带”。就连公交车站上等车的人群也自动分列两边,汽车来了就各上各的门。地铁则更不用说,女士专用车厢男士免入。
说起这繁忙的德黑兰地铁还真是有些渊源,因为这是中东地区第一条地铁线,而且其设计、施工均为中国企业。因此做为中国人,乘坐德黑兰的地铁时难免会些许的自豪感。
我所住的酒店在市中心的德黑兰大学附近,途经之地都是繁华市区。德黑兰大学对面有个书店一条街,图书和音像制品一应俱全,年轻的男女学生们在装修得颇为文艺小资的书店里手捧厚书翻阅,或是在街上闲逛,在售卖鲜榨果汁的小店里闲聊。傍晚,还有不少带着家人和孩子的人们出来就餐、散步,整条街在喧闹拥挤中,透出一种平和。
伊朗的青年人是很“潮”的,他们喜欢上网,用社交网络结交朋友,和熟人联系。他们也喜欢看美国大片,对许多好莱坞大导演的作品如数家珍。
尽管伊朗人表示在伊朗难觅美国印迹,但餐馆和小卖部都有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贩售,有些人手里还拿着Iphone,酒店的电视台不但提供免费Wifi,还可以收到美国CNN和英国BBC的新闻节目。
在我的旅行过程中,能够感觉到伊朗人对中国人浓厚的兴趣。
虽然已经有不少人懂得用中文招揽生意,但是不管在德黑兰的餐馆里还是伊斯法罕的旅馆中庭里,我们邻桌的伊朗人总是忍不住悄悄观察我们,然后带着些许羞涩地向我们打招呼,操着不怎么流利的英语询问关于中国的问题。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表示出对中国改革开放成果和如今经济状况的羡慕,觉得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比肩的大国。
不管是对中国的羡慕还是对美国的向往,这些与我们聊天的伊朗人都带着一种希望自己的国家也能那么好的默默的愿望。我认识的另一位伊朗朋友说起过去的生活就充满了感情,仿佛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才是他真正向往的,而不是如今这个逐渐被西方文化侵蚀,传统不再被珍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
在他看来,西方的文化并不像西方自己宣传的那般具有普世价值,否则也就不会有那么高的犯罪率和失业率,也不会有那么多破碎的家庭。因此对于他来说,尽管也有机会能够移民海外,他仍然惦记着自己的故土,想在这里娶妻生子,过着寻常的生活。
听着他的感慨,我也只能默默点头,因为我们仿佛从中看到了许多的相似之处,却难以向他解释清楚。(《能源》年01期)
德黑兰著名旅游景点
卞辑
德黑兰是伊朗的首都,它坐落在辽阔的伊朗高原北部的厄尔布尔士山脚下。城市内绿树成荫,在现代化的建筑中间夹杂着古色古香的清真寺,使这座城市显得既古老又年轻。这里还有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一年四季都盛开着各种鲜花,尤其是当地人最喜爱的玫瑰花。伊朗人完全可以自豪地歌唱“我们的首都是花园”!
自由纪念馆
在古代,伊朗是古老的波斯帝国所在地。这个倒“Y”形的建筑,就是为了纪念波斯帝国建立年而修建的纪念碑,融合了波斯萨珊王朝与伊斯兰时期的建筑风格,成为德黑兰的地标象征。每天晚上6点以后,塔身上的彩灯还会亮起,十分漂亮。
萨德阿巴德王宫
这座王宫位于德黑兰最北部的山上,空气新鲜,环境优美。殿内装饰富丽堂皇,将伊斯兰和欧洲风格融为一体。宫殿顶部为优美独特的石膏雕塑,地上铺着精美的波斯地毯。它原是巴列维国王的避暑之地,现在已经被改建为博物馆。
国家珍宝馆
位于伊朗中央银行的地下室,收藏了大量巴列维王朝时代的皇家珍宝,包括镶满钻石和各类宝石的皇冠和佩刀、腰带、首饰盒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重达克拉的“光芒之海”,这是全世界最大的粉钻之一,让许多参观者久久凝望,不愿离去。
达马万德山
这是厄尔布尔士山脉的主峰和伊朗的最高峰,素有“中东屋脊”和“伊朗第一峰”的美誉。它海拔米,是一座死火山。山脉本身由火山灰和熔岩堆积而成,山顶终年覆盖着冰雪,火山口下还有两条小冰川。在伊朗的古代传说中,这里曾是诺亚方舟的停泊地。
格列斯坦王宫
这是德黑兰最古老的建筑,又称玫瑰宫。格列斯坦王宫由七座建筑物组成,围绕在一座中心花园的四周,包括大理石殿、钻石宫、通风楼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明镜殿,这座宫殿内的屋顶和四周墙壁都是用小块镜子镶嵌而成的,让参观者犹如置身于水晶宫中,眼花缭乱。
德黑兰这座神秘的城市如同一块磁石,吸引着世界各地想要走近它的人们。大家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看看,体验一下迷人的中东风情哟!最后留一个小问题给大家:你们知道伊朗的国花是什么吗?(《科普童话·百科探秘》年05期)
巧夺天工的伊郎地毯
张长江
波斯的地毯有年的历史,使用安哥拉羊毛线、棉线、丝线,甚至还有金丝线编织,中国的真丝也是伊朗地毯的很重要的原料。只有绵羊绒和山羊腹部的毛一般才会选来做地毯之用。
在经纬线上打结的数量,决定了地毯的质量。通常1cm2打60~个结,密度高的可至个结。80厘米宽、厘米长的一块地毯,光打结部分就需要花费一年多的人工。一个人一天只能打上到个结,一块常规的地毯要打几十万个结,2到3个人就要手工制作14个月。
现在,伊朗有近万妇女从事地毯编织工作。最贵的一块地毯拍出价高达万美元,为萨法维王朝时期所制。游牧民族的地毯花纹一般是几何形状的图案,而库姆、伊斯法罕等城市地毯图案一般是叶券下龛内蜂窝状图案,当人们仰望谢赫·卢特夫劳皇家清真寺内的穹顶,就会发现地毯上图案如出一辙。叶饰化的纹样犹如孔雀开屏一般,十分华美。
在16世纪中期,大布里士开始出现精美的波斯地毯。卡尚的地毯最为华丽,材质的精良与色彩的靓丽均属上乘。伊斯法罕的地毯图案不仅创新,而且装饰性很强。克尔曼地毯则原材料柔软,装饰简洁。
地毯的颜色一般取自植物的天然色彩。蓝色取自于蓝靛花,褐色取自于石榴皮或核桃皮,黄色来自葡萄叶,红色取自于胭脂虫,经过特殊的洗涤处理,千年不会掉色,代代可传承,是像黄金那样可以保值乃至增值的物品。2米宽、3米长的一块手工地毯,花费3年半到4年的时间制作完成,介绍中得知这样的一块地毯售价高达1.8万美金,5年后可以增值到2万多美金。(《流行色》年05期)
伊朗版“羊肉泡馍”——传统美食Dizi
李政杰
谈及德黑兰美食,大概用三四天或许就能把伊朗的菜都吃一遍。但那代代相传、口口相传而留下来的美味却值得你慢慢品味,比如最传统的伊朗风味Dizi——伊朗版“羊肉泡馍”。
伊朗的传统美食要数Dizi,这是一种传统家常菜,制作时就是将牛肉或者羊肉、豆子和菜煮在一起,出锅放入陶瓷罐,配上薄荷、酸黄瓜、茴香、韭菜、小葱、苏玛克(当地野菜)等新鲜蔬菜以及馕(象中国的饼)一同食用,中国记者给了其一个特殊的名字——伊朗版“羊肉泡馍”。
品味Dizi是有讲究的,吃法最重要首先要将陶瓷罐中的牛肉或者羊肉捞出,捣成碎末后加入少许的汤再配很薄的馕一起吃,这是一种口味。要注意的是,汤不能太多,否则囊会变软没有了吃起来脆脆的感觉,有点儿象“羊肉泡馍”。等将捣碎的肉末配上囊吃完后,把陶瓷罐中的其它配菜,比如豆子,菜等捞出再捣碎成碎末状,用囊包着吃,这又是另一种口味。最后再将陶瓷罐中的汤喝掉,Dizi才算是真正吃完。虽然步骤繁琐,吃法颇多,但很合人的胃口。不过或许是因为太家常了,太传统,在很多餐厅内很难找到。(人民网年9月1日)
DTTNZX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治疗白癜风哪里最好治疗白癜风哪里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jj/94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