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王瑞芸触摸历史细节与黄河清教授商榷

发布时间:2017/11/30 14:39:43   点击数:

来源:诗书画杂志ID:shishuhua

王瑞芸女士

触摸历史细节——与黄河清教授商榷

王瑞芸

原载于《诗书画》杂志年第3期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英]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著)、曹大鹏(译)

《秋韵:第30号》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Pollock)

大萧条时期人们在时代广场领救济面包

30年代的美国反战宣传画

然而,最终导致美国参战的动力还是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日军突袭军港,美军舰毁人亡,震惊全国。这个耻辱立刻将一个本来意见不齐的国家团结动员起来,美国总统罗斯福第二天就在国会发表讲话,国会批准对日宣战。美国经过新政建立起来的雄厚工业实力完全投入二战,整个国家机器进入了战时的轨道。年1月1日美、苏、英、中四国在华盛顿率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次日,再由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荷兰等二十六个国家共同签署。各签字国承诺,保证运用全部经济、军事手段对抗法西斯集团国。而且任何一国都不能与敌国单独讲和,直到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在此联盟期,实力雄厚的美国向西欧和苏联分别提供了大量援助,为的是他们能分别在西欧和东欧两处战线拖垮法西斯德国。(于是一度,美国和苏联又走近了。)

无论是社会走向,还是思想走向,当然也包括艺术走向,都让美国人看清楚了,狭隘的国家主义没有前途。到了年,美国的民意测验反映出,孤立主义已经没有什么市场了。罗斯福总统的特使WendellL.Willkie年受命周游列国,其中包括苏联和中国,归后写了《一个世界》(OneWorld),出版即刻畅销。除了鼓吹国际主义立场,其中另有一个乐观看法:技术的进步将会把世界变为一个地球村,被战争摧残的世界将重新建立起和谐。这是一本在当时非常提升美国士气的书,现在看也是一本非常有前瞻性的书,“技术的进步将把世界变为一个地球村”之说,正是现在的“全球化”。就连“美国世纪”一说,也被证实。即使在当时,欧洲的衰落美国的崛起已经是有目共睹。

三、美国二战时期的艺术选择

德国在年6月14日占领了巴黎,法国人完全没有抵抗,就向德国投降,这让美国人非常瞧不起。当然,对法国人而言,这可以算是策略,他们用这个方式保存了自己珍爱的巴黎。但是巴黎已徒具空壳,变成了一座死城,其中的活跃分子和艺术家们都离开了。在德国侵略者的严密控制下,所有那些让巴黎发光的东西全消失了,她的文明,她的自由,她的从容,她的创造力……都没有了。全世界都知道,巴黎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她的文化氛围。巴黎是这样一个地方,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去那里,那个城市里的任何男女都可以充分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才华——无论他们有什么样的才华,在巴黎都能找到适合他们做的事。在那里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家会告诉他们该说什么,该做什么。巴黎的自由,不是文化人知识分子们才拥有的自由,在街上负责点煤气灯的男人,在厨房里做事的女人都平等地拥有这种自由。住在巴黎就意味着呼吸真正的自由空气和完全的个性化,这就是巴黎。巴黎在战争中尽管没有遭到摧毁,艺术品都被藏好而保留了下来,可是,那个气氛失去了,巴黎的荣光就失去了。巴黎就“死”了。

西方一直是把巴黎看成是自由和创造性的一面旗帜,现在这面旗帜倒下了,美国人多少跃跃欲试地想,他们如果在政治经济上强大了,是否在文化上也该强大一把,有义务把这面旗帜举起来。可是巴黎人对此全不领情,就文化艺术方面说,巴黎完全瞧不上美国,无论巴黎遇到了什么,巴黎就是巴黎,美国要来替代,休想!

比如年,美国政府让纽约现代艺术馆组织一个“三个世纪中的美国艺术”在巴黎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展览,巴黎人马上无情地为此喝倒彩,这真让美国人感到狼狈。难得政府愿意出面来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的好
石家庄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jz/1409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