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建筑 >> 日记更新日常碎碎念与时事感想
我并不期待人生可以过得很顺利,
但我希望碰到人生难关的时候,
自己可以是它的对手。
——加缪
平平淡淡才是真。
比起事事顺利,无往不胜,迅速调整好心态,不要自怨自艾,才是最需要的。
#1
在宿舍区遇到了一辆。
不管发生什么事,
身体健康最重要。
#2
来自星爸爸的鼓励。
啡快的口令都是精心设计的。
它们都有灵魂。
我之前还收到过:春天从这一杯开始。
#3
静谧角落。
小资情怀总是诗~
(图是借来的)
Comment
近期,国际局势极为动荡。
只能说,极为讽刺的是,即使有那么多的反战电影,这个世界依旧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和战争中。最初我就对以色列建国的历史事件感到困惑,持续发展的巴以冲突,让我对以色列更为抵触。这些年来,以色列和海外犹太人利用各种文化产品、电影图书,高强度的连篇累牍唤起人们对犹太人在二战期间悲惨命运的刻板印象,反复向大众灌输犹太人被屠杀、流离失所的惨状,甚至把大屠杀本身变成一种贴在犹太人身上的文化符号,从而为自己获得一种压倒一切的政治合法性。历史上惨遭屠戮的不只有犹太民族,但是在各种文化作品的强势宣传下,犹太人似乎成为唯一受害者。极端的爱国主义和民粹助长了巴以冲突和对立,外部势力(美)的强势入侵和干预,致使中东地区长期出于动荡不安,加上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对于身处战场边缘的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即将面临“至暗时刻”。
想起了我之前写的作业,与近况没有直接联系,我只讨论了电影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在这里分享几段。
逃离德黑兰
现实与虚构之间:伊朗人质危机与《逃离德黑兰》
伊朗曾是美国在中东的重要战略盟友,历任美国总统都努力维系其与伊朗的关系,向伊朗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但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政权垮台,国王逃亡国外,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推动建立追奉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神权共和国,美伊关系急转直下。年11月4日伊朗激进分子袭击了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将五十六名驻外官员和海军论战队卫兵扣为人质,这就是后来困扰卡特政府长达天的伊朗“人质危机”的序幕。这一事件爆发后,美伊关系瞬间降至冰点,危机一触即发。二十多年后,一部以此事件为背景的电影《逃离德黑兰》(Argo)被搬上大荧幕,并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本3项大奖。在影片中,伊朗再一次被“妖魔化”,恐怖主义化,烘托美国式英雄主义,中央情报局的正义与果敢,在话语权的争夺中,美国再一次占据上风。但事实远非如此,在营救人质过程中,美国遭遇了很多阻挠及挫折,甚至是失败。本文试图回顾伊朗人质危机的真实情况,美国采取的营救计划与行动,反观电影改编中的国家形象塑造等问题,以及思考文化霸权主义的威胁和危机。
一、伊朗人质危机的爆发
20世纪70年代的美伊关系,随着巴列维政权和权力的衰退,开始走下坡路,美伊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摇摇欲坠。在此之前,因为伊朗国王希望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并与西方世界建立合作关系,美国也乐于为伊朗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政府采取相关政策的目的旨在依靠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建立“双支柱”安全体系,从而维护中东地区的安全。伊朗无疑是美国最中意的伙伴。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伊朗一直被视为抵抗苏联不可或缺的堡垒。但实际上,由于伊朗国王狂妄自大,极力推动社会自由化,学习西方世界的现代化,但他急功近利,导致他与其他利益集团矛盾重重,反对声不断高涨,再加上各种社会问题积重难返,伊朗政权的弊病逐渐暴露,社会骚乱、罢工、示威层出不穷。年1月,伊朗国王逃亡国外。接替者是刚从法国结束流放生涯回国的霍梅尼,他决心铲除西方的影响。这使美国在伊朗的利益受到严重影响,美伊关系加剧恶化。年底伊朗人质危机的爆发就是美伊关系恶化的顶峰。
11月4日,一大群伊朗学生聚集在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周围高呼反美口号。多名示威者冲进使馆,扣押了66名使馆工作人员作为人质,要求美国把前国王巴列维引渡回国受审。更关键的是,霍梅尼的儿子艾哈迈德(Ahmed)来到美国大使馆,不仅没有与学生协商并制止他们的示威行动,反而恭喜他们并加入其中。学生们自己将这次攻击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姿态,并期望这种扣押只持续几天;当他们得到伊玛目的大声祝福和祝愿时,他们感到非常惊讶。伊朗总理巴扎尔甘还向霍梅尼提出辞呈。伊朗的宗教革命领导人都全力支持学生占领大使馆。事情的走向偏离了卡特政府的预想,且情况愈加危急,长达天的人质危机考验开始了。
二、人质营救计划与行动
1、营救方案争论
卡特总统上台后,致力于维持缓和政策。他在任期间削减对抗性战略武器并减少军费开支,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jz/98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