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开罗会议三巨头的战略智慧谁高谁低在解决香

发布时间:2021/3/19 6:41:22   点击数:

图片来自网络

《开罗宣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重要的成果,解决了17~20世纪困扰了人类几百年的两大矛盾,是二战后世界新的格局形成的法律基石。

可是,这份文件的出台却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幕后充斥着大量的争执、辩论、交易和妥协。这其中,尤以英国的声音最为刺耳。因为作为当时世界上殖民地最多的国家,如果按照《开罗宣言》执行,英国将失去在东南亚地区几乎所有的殖民地,就像丘吉尔曾经说过的那样:

“我当英国首相,不是来主持大英帝国解体的”。

一战和二战之所以会爆发,都源于两个矛盾,一是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二是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一战结束后,北洋政府代表的中国作为战胜国,应该从战败国德国手中收回被割占的青岛,可是却被倒手让给了日本,这就是新兴的帝国主义日本与老牌帝国主义德国之间的矛盾;而当时的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的国家毫无战胜国的利益,仅能作为一个旁观者,这就是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与半殖民的矛盾。

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之间仅是对殖民地进行了再次瓜分,如日本之于德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殖民地问题。而那些失去殖民地的国家,如德国,不甘于失败,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如果在二战后,再不彻底解决这两个矛盾,二战的战胜国将来仍然要面临着这两个矛盾,世界就无法得到永久和平。

对于盟国来说,是否能够战胜对方,不是主要矛盾,因为这仅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是在战胜后如何彻底根除这两大矛盾的问题,因此,开罗会议应运而开,会议的宗旨就是讨论如何协调对日作战的共同军事问题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等政治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罗斯福而言,他想解决的问题有两个:

在军事上打败日本,是解决当下最为迫切的问题;在战后剥夺日本的殖民地,使其独立,是为了解决历史问题。

这样既可以化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又可以避免新老帝国主义之间为了利益而进行的争斗,可谓是两全其美。至于独立后的国家是否被再次纳入自己的势力保护范围之内,那是一个是双向选择的问题。以二战后美国的势力和地位,相信有很多国家愿意投靠自己,这样既可以避免殖民的恶名却又能得到实际的利益,何乐而不为呢?这种策略姑且称之为“软殖民”。

从二战后的一系列事例证明,罗斯福这种“软殖民”政策是高明的。随着战争结束,美国又适时推出了“马歇尔计划”,参战各国为了战后重建,不得不从美国大量借款、购买大量的物资,使得美国暴富,最终奠定了在世界上第一国的地位。

而英国则不同,它的殖民地遍布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如果按照罗斯福的这种做法,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大名就会在一夜之间丢掉。而且,英国人深知,以自己目前的实力也只是在硬撑,如果失去了美国的支持,这场二战自己无论如何也打不下去。到那时,自己即使想要保住这些殖民地,也没有这个能力。何况,战后的重建工作还需仰仗美国的支持不是?因此,美国是无论如何也得罪不起的!

但是,要让丘吉尔就这样心甘情愿放弃殖民地,那大英帝国的名声岂不全毁了?因此,才出现了上文中提到的“我当英国首相,不是来主持大英帝国解体的”这句话。

相对于罗斯福想要通过一次会议解决两个矛盾,丘吉尔只想彻底解决其中的一个,即彻底打败日本人。而对于另一个矛盾,即殖民地的独立问题,丘吉尔则采取了“埋雷”的做法。

丘吉尔图片来自网络

在《开罗宣言》草拟阶段,中英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本来,按照罗斯福的主张,在台湾问题上,草案是这样的:

“被日本人背信弃义地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和台湾,应理所当然地归还中华民国。

而英国人主张的初稿是这样的:

被日本人背信弃义地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和台湾,当然必须由日本放弃。

日本放弃满洲和台湾后,由谁来接手?归还给谁?英国人没说。

这就是典型的“埋雷”做法!既然日本放弃满洲和台湾,又没有指定归还给谁,那么,在理论上每个人都有可能得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对此,中国代表王宠惠据理力争,美国代表哈里曼支持王宠惠的意见。最后,终于达成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文稿: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由此可见,丘吉尔是比较善于做一些小文章的。

就像罗斯福评价丘吉尔和斯大林那样:丘吉尔趁我不注意就从我兜里偷走一便士,至于斯大林,他只拿大的。

那么,丘吉尔为什么会在台湾问题上故意设置一些无谓的障碍呢?因为要知道,即使在《开罗宣言》中没有明确写上台湾要归还给中国,那也轮不到英国啊?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其一、就像罗斯福说的那样,英国就是不想看到中国强大。

其二、香港问题

在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向蒋介石提出战后的香港问题,意思是叫丘吉尔“大方”一点,把香港归还中国。可没等蒋介石回答,丘吉尔立即抢答,“请大家注意,香港是英国领土”。由此引发了蒋氏夫妇与丘吉尔的一番唇枪舌战。

蒋介石立即反驳道,香港是被你们暴力抢占的,是与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我国政府不予承认,战后可随时收回香港。

见蒋介石如此强硬,丘吉尔对作为翻译的宋美龄说:

“我难道会守着殖民地不放手?我又不是恶棍!”

宋美龄:

“您怎么知道我觉得你就是抱着这种想法的?”

很有可能的是,丘吉尔见蒋介石如此强硬,所以才在《开罗宣言》草案中故意没有加入台湾在战后要归还中国的词语,想以此要挟中国在香港问题上让步。

图片来自网络

在随后举行的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虽屡经罗斯福和斯大林的劝说,始终不肯放弃香港,这其中虽然有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会为英国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的成分在内,但丘吉尔殖民主义色彩的嘴脸已然暴露无遗。

二战后,亚洲各国独立的呼声愈发高涨,战后国力越发孱弱的英国根本无力制止各国的独立。此时丘吉尔虽然已经下台,但是他所秉承的英国传统的殖民主义论调在英国并没有失去市场,只不过换了另一种腔调,即在加入英联邦中的那些殖民地国家中普遍“埋雷”,进行分治,如印巴分治,其目的就是为了在日后能够找借口再次参与到殖民地国家的内部事务中。

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丘吉尔和他代表的英国是在二战后无力对抗新兴的美国而采取的一种拙劣手段,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仍然想要维持大英帝国过去荣光的阴暗心理暴露无遗。

最后,再来说说蒋委员长。

作为开罗会议三巨头,二战四巨头之一的蒋氏在开罗会议上可谓是出尽了风头,其声望也在此时达到了顶峰。可大家不知发现了没有,在开罗会议之后,凡是涉及到国际上的重大事件的会议,再也没有出现过蒋氏的身影,这不得不说是个怪事。

蒋氏没有出现在德黑兰会议上很正常,这是因为斯大林不想过早和蒋氏接触,以免使日本人误以为苏联要和中英美三国一起对付他,逼得日本铤而走险,出兵袭扰苏联的远东地区,影响苏联对德作战。

雅尔塔会议蒋氏没有出席也很正常,因为这是英美苏三国为了对付日本人而出卖中国利益的一次会议,瞒着中国很正常。那么,还有没有其他原因,使得蒋氏无缘再次参与这种世界性的会议呢?

图片来自网络

开罗会议期间,在蒋氏身上发生了很多令罗斯福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

其一、罗斯福提出要把越南和琉球在战后归还中国,被蒋氏拒绝。

如果说,蒋氏拒绝接受越南,同意和美国一道代管越南,在战后由越南人民决定其国家最后的归属问题还能被罗斯福接受的话,那么,蒋氏拒绝接收琉球,则罗斯福无法理解,因为琉球群岛的地理位置对于中国的海防异常重要,不仅可以使中国的海防预警区扩大上千公里,而且还可以成为控扼日本的战略前进基地。

其二、在开罗会议期间,除了正式会议之外,三国之间还进行了大量的准备会议和其他技术性会议,可是,参会的代表都是蒋氏。

由此可见,蒋氏对权力的掌控到了何种程度,这就意味着蒋氏在战后必定会成为一个独裁人物,这与西方标榜的价值观严重不符。

其三、蒋氏仅对涉及到中国抗战的事情感兴趣,对战后的世界格局与势力范围的划分毫不在意。

由此可见,蒋氏是一个没有多少世界格局战略眼光和霸气与担当的一位领导人,而且还是一位独裁分子,他所在意的仅是中国一地的事情,这不符合一位世界性领导人的风范。

罗斯福的“软殖民”,丘吉尔的“埋雷”,蒋介石的不参与,开罗会议三巨头的战略智慧究竟谁高谁低,相信读者们自会有判断。

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ls/9731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