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旅游 >> 读书笔记年代,职业外交官在伊朗
《出使伊朗》
作者:(美)威廉·赫·沙利文
(WilliamHealySullivan,
—)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年2月一版一印
当我们被“神秘”“封闭”的伊朗吸引而去旅行时,不免想到巴列维国王统治时期伊朗的时尚,满街都是大长腿……历史的转折恰发生在威廉·赫·沙利文担任美国驻伊朗大使期间。具有多年外交经验的沙利文临危受命,试图化解危机,而国王的优柔寡断、处置失当与美国白宫某些官员的脱离实际完全是从意识形态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使得事态的发展最终脱离控制,美国与伊朗的紧密关系分崩离析,双方的对峙直至今日。
《出使伊朗》即是沙利文对于那段历史的分析和解读。有人说,“外交官一般都是实用主义者和接近事实真相的人”,这话颇有道理。作为职业外交官,沙利文的所有思考与选择都是围绕美国国家利益展开,起初交好亲美的巴列维国王,在形势逆转后建议促成国王的流放海外并与反对派霍梅尼协调,最后为了美驻伊使馆工作人员的安全而强烈反对美国邀请巴列维国王赴美……他坦承与伊朗合作并提供军事援助的目的在于对抗共产党领导的前苏联。
沙利文眼中的巴列维国王优柔寡断、眼高手低、错误估计局势,但为人有些天真、一心推动君主立宪制并希望国家脱离宗教制约实现工业腾飞。一系列流血事件并非国王改制的初衷,而是社会和宗教矛盾激化的产物,只是在“革命”之后,这些作为借口必然需要失败者来承担。
巴列维王朝的历史很短。
伊朗人是古波斯人的后裔,年前,古波斯人在居鲁士大帝及大流士王领导下创建了西方史书记载的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帝国,其版图从今天苏联的南部一直延伸到埃及。……历史上波斯人曾先后被希腊人、罗马人、塞留客突厥人、蒙古人、阿拉伯人、英国人和俄国人征服过。但尽管国土屡遭侵略、占领,波斯人执意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性。
某些观察家说,……在历史上,波斯人对外来的征服者一贯委曲求全,出于这个缘故,他们很善于看风使舵,哪一派、哪一国占了上风就来投靠,一看到哪一个领袖、哪一个国家失势就翻脸。
19世纪的波斯只是一个徒有其名的国家,恺加王朝的统治权仅限于首都德黑兰,其余国土分别由部族头人、地方豪强以及宗教当局管辖。……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波斯内部的局势实在无可救药了,政府对维持国内治安已无能为力。北部地区的卫戍任务由哥萨克旅担负。P30年,曾在哥萨克旅服役的礼萨·汗·巴列维创建了巴列维王朝,“但是他所继承的国家已经凋敝不堪”(P32)。
礼萨王是个有魄力、有手腕的人,建国之初由于什叶派神职人员势力很大,他放弃了建立共和国的打算。“他励精图治,想使自己的国家摆脱愚昧、贫穷和疾病。同时,他的政治统治越来越趋向独裁。”因为“什叶派有效地抗拒了他的统治”(P33),他选择了与之对抗。
而为了不被英国与苏联瓜分他的国家,礼萨王选择了与纳粹德国合作,当年德国与英、俄开战后,这两国再次占领伊朗,礼萨王被放逐国外并客死南非,他的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承了王位。二战后伊朗军队赶走苏联人,巴列维国王回到伊朗,又于年不敌当时的首相摩萨台,被迫出走意大利,后在扎赫迪将军支持下恢复王位。
年,沙利文离任美国驻菲律宾大使,奉命出使伊朗。自此除了短期休假外,他亲自见证了伊朗伊斯兰革命全过程,直至国王流亡,霍梅尼归国当政。短短两年间风起云涌,巴列维王朝终结,宗教势力复辟,伊朗关闭国门,与美国互为死敌。在我看来,沙利文基本忠实地讲述了他的使命与观点,作为亲历者,他的叙述坦率而细节丰富。
美国人帮助国王组织了伊朗国家安全情报署——萨瓦克——其职能类似于前苏联的克格勃、美国中央情报局。巴列维国王“改变先王的做法,允许萨瓦克历任署长们,特别是臭名昭著的巴赫蒂亚尔,把这个情报机关的职能扩大到包括政治警察部队的职能。这支部队恢复古代波斯的野蛮做法,为了对付在年代发生的反抗事件后出现的各种恐怖主义组织,开始恢复严刑拷打、滥捕、滥押等胡作非为的做法”。
这种做法一开了头,就不只限于对付恐怖主义分子了。所有的政治活动都受到怀疑,不只是共产党人和伊斯兰极端分子,而且连社会民主党人、旧贵族以及地方政治领导人都成了萨瓦克的镇压对象。……大部分杰出的政治家、许多西方化家庭以及……都深受其害。神不知鬼不觉地失踪、暴毙于狱中、严刑拷打,这类事情屡见不鲜。国王急切希望改善自己的国际声誉,而王后对国王政权不合时代潮流的警察统治也特别表示反感。……到卡特政府执政的时候,已经没有证据可以说明伊朗监狱中还正式使用酷刑。P70年代德黑兰大学女学生(图片来自网上)
百度百科陈述不同的是,沙利文眼中的国王并非一直专制独裁的君主,他说,他已经朝君主立宪制迈进,不愿再退到独裁专制。他极力表白,当国王的不能一味地依靠武力来统治臣民,而应使臣民接受他的统治的道理和目的。……他曾经考虑过采用军事解决办法,但还是决定不这样做。P当然,美国人多少有点不着调,即使身为外交人员,沙利文也不免搞搞恶作剧。沙利文得到了萨瓦克首领纳西里将军的接见,
他官架子并不大,但他的一些事促使我很想开开他的玩笑。于是我向他提了关于《年之乱》一书的几个问题。这是一部关于伊朗的小说,里面把他刻画得相当下流。这些问题使译员非常尴尬,但纳西里却莫名其妙,看来他确实不知道有这本书。在我们后来的谈话过程中,他一再回到这本书和我所提的问题上来。我后来送他一本这部小说的平装本,他收到后正式地表示感谢,从此以后我们见面时再也不提这本书了。
P71—72
年11月,巴列维国王造访美国。国王的反对者(其中相当部分是在美国的伊朗人)集会抗议,与亲国王一派发生混战,警察使用了催泪瓦斯,不幸的是,由于顺风,催泪瓦斯渐渐越过白宫草坪飘到贵宾区,刚好就在国王和(卡特)总统开始发表讲话的时候,全世界都看到美国总统和伊朗国王在互相致词的正式场合用手帕擦眼睛、擦脸颊上挂满的泪水。……我相信,反对国王的示威者一定由于催泪瓦斯意外地使敌人流泪不止而心满意足。P95平时,国王的英语水平是无懈可击的,但有时候,他有些字句发音不太准,常常把重音放错音节。这一次,他在回答总统的讲话时说,他认为非洲统一组织是软弱无力的,但是他在说"软弱无力的"(impotent)这个词时把重音错放在第二个音节上,听起来好像是"重要的"(important)。总统讲话时带南方口音,他马上领会成国王是说非洲统一组织是"重要的"。由于总统说话带南方口音,"重要的"这个词听起来又有点接近国王讲话中咬错重音的"软弱无力的"那个词。我们当中有两三个人交换了一下眼色,知道他们两人搞拧了,两国元首从谈话中得到错误印象,以为双方对非统组织的评价不谋而合。但是我们谁也没有插话纠正他们的误会。P年9月,斋月结束,人们成群结队去清真寺做礼拜,实际上成为游行。至少有十万人参加,“队伍组织得很好,行进中几乎都是按军队编制列队前进的。领队的都是年轻人,大都骑着本田牌摩托走在队伍前面,……使用无线步话机,组织了急救队、开水和饮料供应站以及啦啦队”(P)。事后,美国大使馆派出去的观察员之一认为日本人要倒霉了,理由是开道的人骑的都是本田牌摩托车,而且所有的步话机似乎都是索尼公司的产品。鉴于伊朗人的思维逻辑,他认为国王手下一些偏激狂比较严重的人很可能要把这次示威游行归罪于日本人。P有没有觉得这种归因很熟悉?由于美国政府泄露了将罢免沙利文大使的消息,他很可能因此在离开伊朗前遭到激进分子的绑架,年4月6日夜,他在交好的圣战队员和新政府派遣保镖的护卫下搭乘泛美航班离开了德黑兰。副经理、机长和我正在商谈如何起飞时,弦(应为“舷”)梯口突然传来吵闹声。原来圣战队员们认为尚未同我好好告别,……这些满脸络腮胡子、身上有油腻、衣衫破烂的豪爽汉子逐个上来道别。每人都抱着我的双肩,用胡子拉茬的嘴吻我的双颊,方才温顺地走下飞机。……看来我们可以走了,不料弦(应为“舷”)梯下又传来一阵喧哗声。原来是我的保镖队,……也非要上来道别不可。……他们的脸刮得干净些,比圣战队员文明些,但他们也吻我的双颊,祝我一路平安。P—出使伊朗至此画上句号。这本书是年印刷,还是铅字排版,有错字,不算多,翻译很有水准。用纸是那个年代惯用的,比较薄,年久发黄。然而隔着岁月,却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在豆瓣,《出使伊朗》打分只有7.8分。但是我认为,这本书无论从内容、史料价值还是翻译来看,都被低估了。
-1-14
爱读书,爱走路,努力攒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