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伊建交五十周年特别录音报道
万水千山汉语为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刚才大家听到的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一首古诗《定风波》。您能想象吗?如此声情并茂的朗诵竟是出自一位德黑兰大学汉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
正如来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李玫老师所说:
“我简直不能相信,就学了三年,中文可以说得这么好。我经常跟我周围的人说,这些伊朗学生的中文比很多中国人讲得都要标准。”
在过去的十二年里,作为伊朗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承建大学,云南大学派出了一批又一批汉语教师。他们把伊朗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把伊朗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用真心和汗水构建起了跨越千山万水的汉语之桥。
“德黑兰大学这一条线上四五公里的街道,方圆我差不多全都丈量得很熟啦,闭着眼睛我回去德黑兰都可以(走回去)。”
今年58岁的姚继徳教授,是云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的主任,他曾经在年作为第一位云南大学特派汉语教师在伊朗任教。初到伊朗,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让姚教授在异国他乡的教学生涯多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插曲。他至今仍记得德黑兰冬季漫天的大雪和饥肠辘辘的回家路。
“到冬天的时候德黑兰的雪下得很大。下课了九点多,天黑了,雪花飘舞,公车也停了。又渴又累,站在雪地里,然后走着,高一脚低一脚的走回宿舍。”
从教近四十年,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姚教授带过许多国家的学生,但伊朗的学生们始终是他的内心深处最特殊的牵挂。
“最感动的就是那学期我上着课,(教)三年级的一个班,我说老师要回去两周开会。学生们都急了,以为我不给他们上课了,学生就在班上就哭起来,女生说老师不要我们了,然后给我写了一首诗,念得我都哭起来,那次(我)非常感动。我说老师不会不要你们,你们放心。我觉得自己从教也快40年了,85年工作到现在,教的学生来自好几个国家的,但是伊朗学生是我最大的财富。”
“大家好!salam,khobid?上节课老师让大家都回去写一篇作文。每位同学都已经把作文都发给了老师,老师觉得每一位同学的作文都非常棒”。
年10月,26岁的李丽第一次踏上了伊朗的土地。作为最新一批云南大学任教于伊朗的专职教师,她承担了德黑兰大学汉语专业大二大四年级三十多位学生的写作和报刊阅读、的教学工作。
“我觉得学生给我的我感觉他们像一群小天使一样的,能去伊朗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是我人生中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
年三月伊朗新年期间,李丽回国休假。没想到因为疫情的原因她没能返回伊朗,所有的课都转为了线上。尽管线上课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学生的热情没有丝毫削减。孩子们对学中文的执着和中国的感情也一直鼓舞着李丽。
“通过汉语学习,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新窗户。我学会了新的知识、新的文化、新的历史,还交了新的朋友。”
十二年间,一任又一任的对外汉语教师从姚教授手里接过了教书育人的接力棒,远赴伊朗,融入这个国家与学生们共同成长。正如姚继德教授所说:
“你在这个国家工作生活就一定要融入到这个国家去。我们作为文化人,作为学者,我们非常荣幸来从事这项工作,我对这个国家和文明我要带着一种尊敬,然后我要尽量的了解她,感悟她。”
今年是中国伊朗建交50周年,两国各个领域的各界人士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一系列的活动。李玫老师也在积极地筹备和学生们开展各种各样的线上活动。她说:
“我希望我们能够为伊朗的学生来创造一些基于汉语学习之上的这么一种发展的可能性。除了学习汉语之外,还能够在他们人生的这个成长的道路上,帮助到他们的成长,我觉得会非常开心。”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在用汉语构筑的理解之桥和沟通之桥之上,
中伊师生的动人故事还在继续讲述着......
(注:音频、文稿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非中心波斯语部)
编辑
齐鸣
审核
李玫
(来源:德大孔院CIUT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ly/100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