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学子游记为什么去伊朗1

发布时间:2018/4/2 4:07:46   点击数:

张幸若,港中大(深圳)经管学院16级学生,毕业于安庆市第一中学。爱好围棋、摄影、排球。在爸爸妈妈眼里是一个“坚强而随和,大气而内秀”的女孩。自诩为“一个非典型商科生,热爱旅行和运动。”下面是她一次旅行所带来的一路记录。

为什么去伊朗?

深圳市-伊朗

DAY年12月26日

在回国的飞机上读完了《侣行I》,平时很少热血沸腾甚至是热泪盈眶,却屡次因他人镜头下的壮丽景色而颤栗,为他人的旅行故事所动容。总念叨着要记录下自己的旅程,前几次却几乎是以堆砌图片的形式完成,颇为遗憾。恰巧伊朗不甚稳定的网络也不便刷票圈看视频,便每日都能得空码几个字。25号不假思索地敲下标题——“为什么去伊朗?”这个问题,国人问,伊朗人也问。对于后者给了很官方的回答,诸如“听说风景很美、对悠久的历史感兴趣……”很违心了,毕竟在去之前并不知道伊朗有着怎样独特的风光,对于其历史也是知之甚少。纯粹抱着“在尚未形成成见之前,要亲眼看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家”的念头。不敢向当地人坦言这个原因,是始终怀疑着“尚未形成成见”一言既出,是否已怀有偏见。所以究竟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国家,这一路的记录,正是在回答。搜了几篇游记说伊朗旅游很安全(事实证明游记的时效性也很重要QAQ),就跟妈妈提出圣诞假前去游玩的想法。妈妈得知有小伙伴同行之后就批准了,爽快得出乎我的意料。当晚就买了深圳往返德黑兰的机票,吉隆坡转机。因为是廉价机票没有行李额,很担心55L的登山包不让带上飞机,但是托运价格异常昂贵(听说小伙伴花了+?),就抱着碰碰运气的心态,竭尽所能减轻登山包的重量。还好,省下了一大笔开销。

飞机上

-12-时

听说伊朗成年男子必须服满2年兵役才能申请护照出国,本打算问问旁边的小哥是否属实,哪知尚未坐稳,大家都各自挑了空置的座位睡觉。去伊朗的人果然不多,几乎人人都得以独霸一列。大致翻看完LP就躺下睡了,临降落前找了个靠窗的位子看夜景。起初只有星星点点的光,到德黑兰已是灯火通明。无意间发现月亮就在窗外,因着飞机和云层的变动,时隐时现。比预期时间提早抵达,但兑换完里亚尔,开通电话卡估计也要弄到第二天凌晨,再去市区乘车不是很方便,就呆在机场了。机场里面很是闷热,一度懊悔带了羽绒服,甚至想出个价给卖了。拉着柯雨出去透气,瞬间打消念头,他人在游记里描述的“腿毛发抖”真是贴切,南方人终于体验到了有暖气的生活是多么幸福。附近也没什么可逛的,两个人就开始对着车牌认数字,识了一遍就全记住了,看来看去左右无趣,又回到了机场里。目睹了很多次告别,送行的人捧着花,甚至拿着气球,在安检口一一拥抱、行贴面礼、亲吻。这久违的仪式感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已身在伊朗,这个国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出国看看外面的世界的。

德黑兰机场所见

德黑兰机场

-12-时

DAY2年12月27日

第一站是卡尚,原本计划着乘坐地铁直达德黑兰汽车站,哪知途经机场是有固定班次时间的,下一班得等上一两个小时。怕我们错过开往卡尚的长途巴士,咨询处的工作人员打了一通又一通的电话,耐心地告诉我们每一种方案,还帮我们叫车,用英语波斯文写好需要的所有信息,非常热心负责。伊朗的VIP巴士一排三座,据说靠窗单人座是为照顾独自出行的女性而安排的。和深圳逢坐必晕的公交大巴对比,伊朗巴士宽敞舒适,性价比极高。

VIP大巴

卡尚

-12-时

到卡尚后旅店派来的司机带着我们七拐八拐进了一个小巷子里,看着仿佛是上世纪国内乡镇土房的建筑很是失望,穿过狭窄幽暗的通道却发现里面别有洞天——长方形的古典庭院,一方是供旅客侃大山的带有穹顶的会客厅,对面的地下餐厅提供极精致的早餐,两边则是旅客的住所。挑了一间有当地特色的房间(然而并不知道该怎么睡),放下了行李便去解决在伊朗的第一餐。在旅店老板的推荐下,去了一家装潢别致的饭店尝试所谓的当地特色:鹰嘴豆炖羊肉、炒饭,配酸奶。并不能吃惯,第一天就开始怀念中国菜。

卡尚住宿内景

卡尚住宿房间内景

卡尚餐厅

卡尚餐厅菜单

我的伊朗第一餐

卡尚

-12-时

由于Khan-eTabatabei已关门,下午只参观了两宅一浴。外表都很不起眼,与内部的华丽风格、精雕细琢毫不相称。在Hammam-eSultanMirAhmad浴室碰到好心的Ayat,一直给我们进行介绍、带我们去最佳的选点拍照。可能是觉得浴室音效很好,一个大叔即兴唱了起来,甚至还踩到水池上表演行为艺术(雾),很有趣。不知道卡尚爸爸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骄傲地向我们展示他在《远方的家》(央视节目)里的镜头。他看到我们举起相机就很自然地摆pose,还让我们拍站在墙垣上给游客照相的他。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女性被chador等所束缚,相比起来,伊朗男性在外人面前似乎更为活泼开朗。从景点出来途经一家小店铺,老板用中文吆喝着“茉莉花、玫瑰花”,并热情地往我和柯雨手上涂抹。卡尚被誉为“玫瑰之乡”,LP上说其最好的观光时间是4月,届时花开遍野,与此刻所见的景象定是大相径庭。在舅妈的推荐下看的第一部伊朗电影《小鞋子》,已是年的作品,不曾料想今天仍在现实中上演。在回旅店的路上遇到之前卖口香糖的小男孩,一开始以为是家境贫寒出来挣点零用钱,想起带来的零食,准备让他跟我们去旅店取。由于沟通不便,拜托卡尚爸爸转达我们的意思,才知道他是阿富汗难民小孩,父母都去世了,家中只有他一个人。他把自己收拾得很干净,笑起来也天真无邪,只是那一双开裂的塑料凉鞋,在卡尚2°C的夜晚,让人觉得格外寒冷。

卡尚

-12-时

DAY3年12月28日

快一点才睡,六点半就醒了,想来是屋内不通风太闷了。推开小门悄悄钻出去,外面还是漆黑一片,估摸着有二十来度的温差,瞬间给冻清醒,回去披上了羽绒服。想上屋顶看日出,无奈找不到上去的楼梯,就一个人摸出去在附近溜达。大街上行人寥寥无几,与想象中早晨“满是市井气息的热闹街头”相去甚远,兴致大减,恰巧也到了早餐的点,就回到了旅店。叩门前特别注意了一下门环,确实分圆形和柱状两种款式,发出的不同声响预示着来客的不同性别,以便家中女性及时戴上头巾迎接外人。旅店里的黑袍女子忙进忙出准备了伊朗的传统早餐,看起来很丰盛,吃起来……只有核桃和煎鸡蛋深得我心。

精致的传统伊朗早餐

煎鸡蛋好评

清晨宁静的卡尚街头

卡尚

-12-时

吃完早点出发去伊斯法罕,好像就三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抵达之后叫了辆出租车去市区,三件行李挤在后备箱里摇摇欲坠,急得Tosen中英混杂“ThisisnotOK呀!”一路上都心惊胆战生怕行李中途坠落,司机却不以为意。通过沿途的街景可以明显感知这里与卡尚的天壤之别,虽然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但终于有城市的样子了。然而这绝不足以承起“伊斯法罕半天下(Esfahannesf-eJahan)”这句美誉的份量,直到远远瞥见伊玛目广场的建筑群,我才确信这不是谬赞。经历了十几个世纪的岁月更替,伊玛目广场依旧恢弘雄伟。沙阿清真寺、谢寺和阿里卡普宫,这些个“中世纪至近代伊斯兰世界最壮美绚丽的建筑”,让这座萨法维帝国时期繁荣与辉煌的都城,在今日依旧光彩夺目。可能是太过喜爱蓝色了,好看得让人想哭。

伊斯法罕

-12-时

广场上当地人很多,晒太阳聚餐戏水,还是个蛮生活化的场所。不由得想起天安门广场,只记起潮水般的游客和威严庄重的城楼,对北京残留的印象寥寥无几了。时间有些晚就没有进景点游览,跟着人群往Bazar涌去。在Bazar入口被Ali搭话,起先没有意识到他是LP中提及的地毯商(带游客逛Bazar然后邀请去店内推销),闲聊了很久,我们东看看西逛逛他也一直耐心等待着。这才后知后觉,抱着“反正也没事做,看看再说”的心态跟他进了地毯店,老板正在盖图案,工序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材料准备、花纹设计雕刻应该还是很费心思的。纯手工制作的价格昂贵,我们也只有看看的份,但是Ali和店家都很友好,完全没有因为我们不买而拉下脸,还用茶水招待我们。

伊斯法罕

-12-时

晚上去的是一家传统餐厅,有蛮多当地人的,应该比较正宗。坐在床上啃馕吃Kebab,也谈不上习惯就入乡随俗吧(做推送的此刻竟还有些想念)。打卡了Dizi和茄泥。Dizi看起来有些恶心,茄泥不出意料的酸。

伊斯法罕

-12-时

吃完打车去了三十三孔桥,河床已经干涸,看不到雨季时桥在水面上的倒影。但夜幕降临之后还是极好看的,黄色的灯光非常温馨。桥上川流不息,游客、尚未归家的年轻人,三五成群地漫步于此。帮一群意大利游客拍照后落了单,三个很友好的小姐姐围过来问我是不是Japanese,Emmm...

伊斯法罕

-12-时

DAY4年12月29日

早上参观谢克洛弗拉清真寺,也就是LP封面图的拍摄地。它对密恐可能不是很友好,图案复杂到令人惊叹。转过幽暗的长廊,透过格子窗射入寺内的一束光比昨天看到的美轮美奂的外表更神圣与震撼。仿佛触碰到了圣光,有想跪倒的冲动,甚至有那么一刻猜想着:在清真寺做礼拜的人们会不会也是因为这光而虔诚下跪。LP上说谢寺穹顶运用了奇妙的乳白色瓷砖,一天当中,它能从乳白色变成粉色。很遗憾停留时间太短,没能见证这一变化,但不得不感慨建筑师巧夺天工的设计,将大自然与建筑如此完美结合。LP封面的那扇窗成了大多数人







































北京一次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白殿疯用什么药才能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ys/1518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