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伊朗行纪逃离德黑兰

发布时间:2018/9/2 15:59:22   点击数:

大概很久以前,当我第一次瞥过粉红清真寺的照片之后,伊朗就成了亚洲版图上被我标记成必去的目的地之一。其实,除去新闻和足球之外,伊朗一直断断续续地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早在年,老爸就去过伊朗出差;后来伊朗电影大热,《一次别离》、《逃离德黑兰》、《我在伊朗长大》(虽然是法语的)等等片子慢慢让我们开始对这个国家有了些了解;开始旅行之后,在各种地方碰到过许多波斯人、伊朗人;甚至本科时唯一一次被临时拽去参加模拟联合国大会,我和小伙伴代表的国家就是伊朗……然而,这里虽然比法兰克福、巴黎、纽约离中国地理距离近很多,但心理距离却远出一大截。一直以来也只是个模模糊糊的想法而已。然而买LP做参考,淘宝签证,买机票,最后到辞职,出发,一路快cry,没有遇到任何阻碍。以至于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才开始收拾行李,在巴库转机时也处于恍惚状态。直到降落在德黑兰之后,我都有种深深的不真实感。

中东、石油、穆斯林、冲突、热。大概是大多数人们提到伊朗时第一反应吧。符合这几条的国家,其实对我并不完全新鲜。年夏天,我曾在埃及住了两个月:其间租过公寓也玩过沙发客;抽过水烟也经历过白天不吃不喝的斋月;在街头与路人一起狼吞虎咽过免费开斋饭,也品尝过开罗华人区的美味火锅。亲历了大选游行,丢过护照,还学了点阿拉伯文……自以为对穆斯林的文化和社会还是有着比较深入的体验的。之前在外碰到伊朗人,每每试图拿这段经历开启对话,但都会遭到伊朗人的no,no,no.然而来了这里才发现,虽然在整体外表上是有许多似曾相识的地方,但经过不同的宗教、社会体制的发展,加上波斯人特有的气质,让这个国家在我眼里有着许多不同。

初识伊朗

在巴库(阿塞拜疆首都)转机时还沉醉于其机场和网络的现代化,到了德黑兰的ImamKhomeini国际机场一下子就踏步回解放前,与巴库的高大上形成鲜明对比。奈保尔在他在伊斯兰革命期间去伊朗的文章中写道,在那个简陋的入境大厅下,上一站还在挥霍狂买的伊朗人“杵在本国的背景画面中”,看起来“就像是寻常的乡下人,刚去了一趟城里赶集回来”。文中他形容的应该是德黑兰另一个机场,我到达的这个是年新建成的,但不知为何事后读来,还是深有同感。(但后来另外的小伙伴们去过伊朗国内的机场,各种高大上,看来还是有先进的一面的~)

飞机飞过里海,仍然荒芜的土地上出现了一排排延绵的山脉,“伊朗高原”这个词跳入了脑海里。

如果说刚落地时还有些不真实感,那么换好当地货币之后脑袋立刻被迫进入清醒状态:不然实在数不清有多少个零!伊朗货币经历了巨幅通货膨胀,官方流通的里拉尔(Rials)都是以万计数。更要命的是,因为西方语言里没有“万”这个单位,为了方便他们还设立了一个非官方的货币单位(托曼,tomen),是里拉尔的十倍(以thousand计数),通常用于交易。所以一个没算过来,谈好的价钱就会差出十倍。再三确认之后终于搭上了出租车,司机在高速路上放着动感的音乐,随着两旁的沙漠逐渐变成拥挤的闹市,我终于和他搭上话。出租车司机虽然不太会英语,但等车开到旅店,我还是跟他学会了波斯语1~10数数,和“谢谢”“多少钱”之类的基本生存用语了。

卖了个肾开始做土豪(其实真正的大钞都是,——多少个零你们自己数——这里留下来的都是零钱)

逃离德黑兰–1/3

三年前那次四天四夜86小时的俄罗斯铁路之行的闲暇时光,伴着西伯利亚的白桦树看了《逃离德黑兰》。片尾飞机广播说飞机已飞离伊朗领空,机上开始供应酒水,逃出的美国使馆人员谢天谢地相互拥抱,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也从此开始策划着什么时候亲自来一次逃离德黑兰。

——结果到降落在德黑兰还不到24小时后,我就逃离了。

Soeasy!!~

刚到的时候旅店里的德国小哥一脸严肃地说:“我建议你在德黑兰呆的时间越短越好。”我还以为他在开玩笑。后来明白了德国人严肃脸的时候,当真不是开玩笑。伊朗的瑰宝在南边、北边……反正不在德黑兰。住在市区南边,德黑兰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交通危险,空气糟糕。交通危险本来就比埃及更甚一筹,不过注意下就还好。而空气糟糕到什么程度呢?之前看过一个报道,说北京无缘亚洲空气质量排名最差的前二十名。榜单上印度首都新德里高居榜首,前十里大概七八个是印度的,然后还能记住的就是德黑兰。我当时以为是北京用来自黑的。结果这么说吧,在江南呆久了,我夏秋之交回北京会觉得空气很干燥,呼吸很艰难。但是跟德黑兰相比,北京简直就没!有!污!染!(不好意思空气指数爆棚的那几天没在北京~)德黑兰那时夏天,天空是很蓝的:没办法,人家地处沙漠,想不蓝都不行。可是走在街上,不管是轮胎一条街,还是后来逛过的使馆博物馆一条街(两旁全是林荫道没有商铺那种的),还是后来被邀请去吃饭的当地中产阶级家的小区,甚至走进旅店房间里,都有一股挥之不去的、能把我活活熏晕车的汽油味!!而我只是用走的!走的!!

你们明白我的忧伤了嘛!!!此处应有暴走表情。。。

德黑兰街景:混乱程度赛过埃及

遍地都是贴着鼻贴的男男女女:在伊朗,整形手术是有钱人才能做的,所以他们都很自豪地手术后贴着鼻贴在街上走。而且与我们盛行的隆鼻手术不同,他们大多都是做削鼻手术T.T

德黑兰市区里比较正常的街道(因为周五所以没什么车)

因为办签证的原因,我三次路过德黑兰,每次都是最短期限,加起来不过六天(还是因为伊朗朋友邀请我们参加婚礼)。当我得知一个小伙伴在德黑兰光为了等签证就阴差阳错地呆了十天时……我们都向他投去了同情的目光。他拿到签证后立刻跳上24小时大巴去亚美尼亚,到了当晚就发来喜讯:“嘿!自从到了亚美尼亚,不咳嗽了,也不流眼泪了,连酒都能通宵喝了……”(原谅我把他的广东腔yy成东北味儿的盖中盖)

按你胃,到了伊朗当晚,我就决定第二天早起看下我对德黑兰唯一的念想:原美国大使馆。然后逃离德黑兰。

原美国大使馆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也就是说,我去的那时,以及在那之前的三十多年间,伊朗是没有美国大使馆的。想要申请美国签证的伊朗人只得到邻国亚美尼亚(大概是唯一一个对他们没有繁杂的签证手续的国家)的美国大使馆去办,当然免不了要提供一大堆复杂得不得了的证明资料。两国没有外交关系但却有对于该国人员的外交政策,这关系本身就好玄妙。究其原因嘛,就像电影里讲的一样,美国大使馆的人都“逃离德黑兰”了呀。

德黑兰原美国大使馆(USDenofEspionage,Tehran)

德黑兰原美国大使馆(USDenofEspionage,Tehran)

原美国大使馆外,墙上满满的都是对美国仇恨的涂鸦

说实话,伊朗一直给我一种中国西北偏西那边的感觉。虽然我还没去过新疆,但好像在这里品尝到了新疆的馕饼,又大又甜的水果……和人的性格中“威武不能屈”式的“轴”。九月下旬,我从南方参观完毕返回德黑兰,那几天恰逢两伊战争35周年纪念日,大街上到处都是相关宣传,声势浩大。我们在原美国大使馆周围找咖啡馆时被拉进一个战争宣传的展览:街边搭起的帐篷中沿着漆黑狭窄的走道分成不同的展区,分别模拟了士兵在战场上、母亲在家等待孩子归来等等场景。最后放出一部纯波斯语理解无能的战争宣传片。我和小伙伴谢过茶水(就是这免费茶水害得……)出来,隐约觉得他们对战争并没有缓和的态度。从各种海报的英文翻译来看,官方似乎仍然鼓励士兵们对参军打仗抱有视死如归的自豪感。几周之后去的小伙伴们在大使馆门口遇到反美游行,也跟着热闹了一把。事后看新闻上说,伊朗国内仍对美国自持“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表示不满,并表示如果美国继续这么高傲地对伊朗施加压力,伊朗就……不跟他玩儿了。哎,虽然轰动一时的核协议签署完毕,美国对伊朗制裁解除了,但面对这么轴的玩家,看来两国关系得到真正改善的前途不能肯定是光明的,但“道路一定是曲折的”。

德黑兰街头的战争宣传,上面写着Wewillfollowthem

德黑兰街头的战争宣传(2)

德黑兰街头的战争宣传(3)

至于那段逃离的故事大家可以去电影里看,电影里营救的只是那六位逃出来的美国人。但当时仍有超过50名官员被当作人质长达天,据说还天天放直播给全世界看,也难怪美国制裁它们。那时是年,伊朗爆发了他们近现代史上大概影响最大的革命:伊斯兰革命。那场革命之前,伊朗是由沙阿,也就是他们的国王,一个叫巴列维的君主领导的。那个国王本人受到英国人扶植,路线很亲欧美。政绩大概好坏参半,但无疑那时的伊朗是富足的。德黑兰现在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国家珍宝馆”,建在一个银行的地下。那里大概是全伊朗安检最严格的地方,手机相机全部要求寄存。无法拍照只能用语言描述一下:三样镇馆之宝每样都让人看得眼珠掉下来!世界上最大——克拉的粉钻、镶有多粒钻石的皇冠,和半人多高、镶有5万多粒宝石、钻石的地球仪。那个地球仪看得我整个人都惊呆了:海洋的部分是蓝宝石,陆地上其它国家是红宝石,伊朗和英国及欧洲的一些国家则是璀璨夺目的钻石——我简直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世界!这些还不够,那些边角玻璃里橱窗的银首饰——首先声明我真的不是贪财之人——看得我真是少女心爆棚,只想着这么多玻璃橱窗里只要给我一个!一个!我这辈子简直都不用买首饰了……直到小伙伴把我硬从橱窗边拖走……哦你们大概都没见过那样的痴狂状态的我……

网上搜来的珍宝馆馆藏,并不能展示真实的精彩炫目

按你胃,据后来在Noshahr遇到的对考古、历史颇有研究的伊朗小哥说,那时的伊朗甚至不需要出卖石油,也坐拥巨大的财富。他的父母正是那个黄金时代的受益者。那时人人都有工作,不像现在,政府无能,失业率居高不下,他研究生毕业服完兵役后前途完全未卜(不过我心想他学的考古学,可能在哪找工作都有点困难嗯……)

后来发生的革命推翻了这个王朝,巴列维国王被迫出走,最后老死在英国。平民走上街头,砸碎、烧毁他的画像,废黜了沙阿,建立了持反西方立场的“伊斯兰共和国”,掌权人是以霍梅尼为代表的神职人员,营造了今日我们看到的宗教赛高的国度……往多不说怕又被删(河)帖(蟹),我要做一名优秀的红领巾。

周五是他们的主日,相当于基督教的礼拜天。一大早起床,街上空荡荡的,偶尔传来清真寺的喇叭声。第一次乘坐德黑兰的地铁(中国制造毫无压力)去原美国大使馆周围游荡了一圈,然后背起行囊南下。逃离德黑兰。

德黑兰地铁女性专区标志,当然现在年轻女性已经很少一身黑袍的打扮了

伊朗的瑰宝:南部行纪

如果喜欢的话,请动动手







































北京中科白癜风
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ys/9345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