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我的故事德黑兰明信片搜寻记

发布时间:2019/9/10 23:14:00   点击数:

接上一篇《德黑兰:明信片搜寻记(一)》。

从Tajrish巴扎离开后,我们乘坐地铁来到德黑兰南城。开启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明信片搜集之旅……

其实Gooya书店也不是第一次知道。

在周四Mohsen陪我买明信片而以失败告终后,晚上我在网上搜索信息,找到一个台湾背包客写的帖子,描述了他在伊朗旅行返程前的最后2天,在德黑兰艰难寻找明信片的经历。他在帖子里感叹说德黑兰不是旅游城市,他花了一天时间周折,最后是在Gooya书店如愿以偿地找到了明信片。

于是,乘地铁离开Tajrish后,我们到了离Gooya书店最近的地铁站Haft-e-Tir。出站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南城的热浪,相比靠近山区的北城,街道上的树木更少,太阳直射下来,炙热的风吹到脸上,滚烫就一下子从头顶传至脚底。路上行人稀少,大多数店铺都关门。

老远走来了两个伊朗年轻人,他们友好的跟我们打招呼,有一个小伙子跟我聊了一会天。他认为周五是买不到明信片的,大多数店铺都不开门。我们继续前行几分钟,很快找到了Gooya书店。果不其然,书店关门,Gooya金字招牌在蓝色背景图案中闪着光芒,午后的街道只有我与Chen空荡荡的街上张望,寻找下一步的线索。

(Gooya书店,周五关门了)

从Gooya书店出发,向南直走一站地就是艺术之家及隔壁的前美国大使馆。我们准备去那边看看。

艺术之家坐落在公园内,一楼是画展,展出波斯书法作品。看不懂这些作品的我很快离开了艺术之家,绕过一个街区便是前美国大使馆,我们顺道也去看看,然后决定乘地铁去城中心的霍梅尼广场,那里集中了伊朗好几家博物馆。

前美国大使馆在年伊斯兰革命后,它是伊朗现代历史重大分野的见证,美伊两国自此断交,大使馆废弃至今。当年的人质事件在好莱坞获奖电影《逃离德黑兰》有所展现。自美伊分道扬镳后,中东地区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如今大使馆大门紧闭,院墙外是反美口号和涂鸦,我在这个历史遗迹前照了张相,背景是骷髅头自由女神像的涂鸦,我想全世界也罕有此景吧。。。

(原美国大使馆院墙,伊朗人涂鸦。忽略我。。。)

从大使馆再继续向南乘坐地铁,我们从霍梅尼广场站出来,附近便是邮政博物馆,再往前走是伊朗国家博物馆和伊斯兰时期历史博物馆。邮政博物馆此时已关门,去年我曾来过这里,街边到处是卖邮票的小贩,有人向我们展示了清末的中国邮票。我设想国家博物馆的附属商店应该有卖纪念品和明信片,于是继续前行进入国家博物馆的院子,保安说博物馆已关闭。我向保安小哥展示纸条,询问商店是否有卖明信片,小哥让我等等,他一下子蹦跶回了博物馆,马上领出另一工作人员,他英文较好,向我们介绍说霍梅尼广场右侧应该能买到明信片。

(伊朗邮政博物馆)

(伊朗国家博物馆外景)

我们再步行返回霍梅尼广场,广场很小,西侧有一处喷泉,在40℃的天气下,喷射极清爽的水柱在阳光下熠熠发亮。广场右侧是一家大楼,英文写着“电讯基础设施公司”,看来小哥是弄错了,基础设施显然不是指明信片。

(市中心霍梅尼广场,实际上在国内就是个环岛哈)

在大楼旁边的小巷,我们看到了几个倚在摩托车上的中年男人,可能是做出租生意的。他们只会讲波斯文,看了小纸条波斯语“明信片”后才弄懂我的意思。他手指远方、念着“巴扎”。我明白他说的是著名的德黑兰大巴扎,离霍梅尼广场不远,那里是德黑兰的心脏位置,连绵10公里的大市场是中东地区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巴扎之一,分为香料、地毯、铜器、家电、服装等多个区域,里面布局错综复杂,人群熙熙攘攘,商品琳琅满目,叫卖声此起彼伏。而在周五,大巴扎多数店铺也要关门吧。

此时已经傍晚6点,我们决定结束明信片搜寻之旅。断断续续走了一下午的我已经疲累,面对大巴扎错综复杂的巷子,实在已无力继续寻找。带着对大巴扎热闹非凡的想象,我们从霍梅尼广场乘地铁返回住处。

这一天,当我在城市奔走的时候,手机收到了朋友们和长辈发来的生日祝福。坐在返程的地铁上,我翻看短信、







































白癜风丸零售价格元
白癜风专科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ys/9447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