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Tehran)是伊朗首都,也是我两年前去伊朗旅游的第一站。
作为一个当了两百多年国家首都的大城市,德黑兰市内自然不缺乏值得参观的著名景点,但除开那些王宫、博物馆、清真寺和大型现代建筑,德黑兰本身实在算不上一个迷人的城市。这里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旧”和“破”,要不是若隐若现的中东风情,我还以为自己穿越时空回到了90年代初的中国。
虽然看起来不太发达的样子,但德黑兰不仅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亚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常住人口超过八百万,人口规模在全世界可以排进前20。此外,作为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每天还有大量伊朗人从全国各地来德黑兰创业、求学、找工作、看病或处理公务。庞大的人口基数必然会给城市运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有的“城市病”,德黑兰也是一个没拉下: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老化,空气质量糟糕,能源消耗巨大等等。
德黑兰的交通问题尤其突出,塞车是每天都要经历的事情。哪怕我们去伊朗的时候正好碰上斋月,教徒们白天不吃不喝,按理说大部分会选择呆在家里静养,路上的人和车应该会减少许多,然而一天要跑四到五个景点的我们,还是去到哪、堵到哪,让我不得不佩服大巴司机的耐心。
人多、车多又导致了另一个问题:空气污染。伊朗是产油大国,油价便宜,轿车普及度很高,但伊朗的炼油技术却很不成熟,汽车使用的油品一般都比较劣质,排放的尾气自然含有大量污染物,而工厂排放的废气只会更糟糕。雪上加霜的是,德黑兰坐落在厄尔布尔士山脉(Alborz)南部,山脉最高峰达到米。高山阻挡了来自里海的风,导致德黑兰市区的污染物很难扩散,只能聚集在城市上空,被倒霉的市民慢慢吸收。
除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德黑兰还面临着地震的威胁。本来伊朗就处于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上,而德黑兰南部还有活跃地质断层,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是不小的。年,位于伊朗克尔曼省的古城巴姆发生了里氏6.6级的地震,造成五万多人死亡,城内百分之七十的建筑被摧毁,惨烈的场面让当时的内贾德政府十分紧张,年官方宣布了迁都的决定。但迁到哪里?迁都需要的庞大资金从哪里来?牵扯的问题实在太多,特别是伊朗现在还受到封锁,经济情况并不乐观。所以,过了9年,至今连新首都的地点都没有决定,迁都的事情也就这么拖着了。
伊朗会不会迁都,现在还不好说,但伊朗本身还真是个很喜欢迁都的国家。从米底王国算起,年间,伊朗人历代共建立了32个不同的首都,数量之多没有第二个国家比得上。德黑兰是伊朗的第32个首都,如果将来冒出第33个首都,那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德黑兰最早只是拉伊(Ray)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在一些古波斯文献中,拉伊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始人琐罗亚斯德(Zarathushtra,又译作查拉图斯特拉)出生的地方,历史悠久。但13世纪蒙古人入侵拉伊,把这个原本富庶的古城完全摧毁,许多居民逃到德黑兰,使这里逐渐繁荣。于是,风水轮流转,当年德黑兰是拉伊的附属,今天拉伊变成了从属于德黑兰的一个小镇。
对德黑兰来说,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年。两年前(年),恺加王朝(QajarDynasty)的开国君主阿迦·穆罕默德·汗(AghaMuhammadKhan)打败了赞德王朝(ZandDynasty)的卢图夫·阿里汗(LotfAliKhan),随后他用两年时间统一了波斯,仍以什叶派伊斯兰为国教,并将首都从南部的设拉子迁到了德黑兰。于是德黑兰终于“上位”,稳坐首都地位直到今天。
恺加王朝大致与中国的清朝处在同一时期,立国并定都德黑兰的前一年,乾隆将皇位传给十五子颙琰(嘉庆),自己当太上皇去了。而当亚洲诸国还在玩朝代更替那一套时,同样是年,在欧洲,法国大革命进入督政府阶段,英国的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已经当了7年总统,一年后,他将拒绝担任第三任总统,恢复平民身份,回老家当庄园主去。巧合的是,乾隆和华盛顿都是在年去世的,我第一次发现这俩是同一时代的人时,内心还是有点小震惊的。
巧合在历史中无处不在。除了所处时代,伊朗的恺加王朝和清朝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清朝是外族入主中原,建立恺加王朝的恺加部落也不是波斯人,而是来自伊朗高原东北部的土库曼人。在清朝和恺加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和伊朗,一度都发展的不错,传统专制统治和传统文化都达到了一个高峰,然后,两个古老的国家都不约而同的面临落后于西方和被列强侵略的危险。德黑兰作为首都,见证了恺加王朝将大片土地败给俄国和英国,又被迫引入议会制度,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
毕竟当了两百多年首都,见多识广,所以德黑兰的风气还是比较开放的。特别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伊斯兰革命之前,德黑兰号称“东方小巴黎”,是个洋溢着自由之风的现代化城市,现在网上也能找到70年代德黑兰街头的照片,看上去和那时的美国也没什么区别。现在虽然禁忌比较多,但德黑兰街上男男女女的穿着还算挺时髦。女士虽然都要包头巾,但大多数也就是随便包一下,头巾的颜色、花纹也是多种多样,后面往伊朗中部走,城市中不仅仅是包头巾、而且一身黑袍的人数比例可是直线上升的。就算包着头巾,也能看出德黑兰的女士们发型都很讲究,而且几乎看不到不化妆的,可见生活水准应该还可以。
德黑兰的城市管理也做得不错。虽然我一开始觉得德黑兰这个城市真不漂亮,又旧又破,还有前面说的空气污染等问题,但两天下来,发现德黑兰的街道普遍都很干净整洁,这一点胜过无数中东城市。
虽然历史算不上很悠久,虽然经济算不上很发达,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城市病”,虽然一直面临着迁都的争议,但就我两天下来的粗浅感觉,德黑兰一直在笃定的发展,也自有自己的积淀和厚重。
希望许多人担心的大地震不要发生在德黑兰,让这个城市继续笃定的发展下去吧。
林菲白驳风专家在线白颠的危害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ys/95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