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一生》的书写不知不觉中写到了近四万字,想讲的故事和想留存的记忆都差不多了。你与你的布蓓蕾罗蜜·斯奈德的爱情往事,你与最好的搭档贝尔蒙多拍出的最酷的电影《博萨里诺》,你在《别了,朋友》的末尾为布朗森点烟的潇洒桥段,你在海德堡的半山小屋里俯瞰小镇的那个我也曾身临其境的视角,你风度翩翩倾倒众生的起点《佐罗》,我断断续续用了两年时间记录这些唯美的细节、镜头、与体验其实只为了将来自己能有一个便捷的方式来重温这份愉悦的感受。倘若这二十篇文章与几百张赏心悦目的照片得以最终作成一册小书,放在案头或书柜里,随时拿出来捧在手中展阅,那我想,自己能为偶像做的事情该是到了一种极致的地步。我不用上帝视角而用第二人称来书写,是觉得这样的诉说方式更契合一种长久的情感,尽管实际上你永远也不可能听到。
中国行
你一生中访问中国的几个场景值得梳理并记录下来,毕竟在空间距离上那是你离我最近的时刻。在我所能找到的资料里,你最先到的是香港,那是年,整整40年前。你在维多利亚港的岸边和渡海游轮上留影,你穿着衬衫和牛仔裤,季节看上去像春天。由于资料太少不清楚那次拜访香港的事由,我猜可能是出席《国际机场》的首映式,或者是为了推广你的商业品牌——AD(德龙名字的首字母)。
年的秋天是你第一次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那次你到过北京、天津、和上海,在我们这片刚开放不久的古老土地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追星热浪,在当下我不认为有哪一位海外明星可以达到那种盛况。你去北京爬了长城,在长安街上骑自行车,在四合院里小憩,所到之处人山人海,都是来看佐罗的民众。当时的人们大多分不清佐罗与阿兰·德龙,也把童自荣的独特嗓音与你的俊美脸庞视为一种不可分割的存在。我当时也处于这样的认知偏差里,每次看到童自荣先生在电视节目里念电影中的台词,我既觉得亲切兴奋,又会涌起一股深深的遗憾之情,如果“佐罗”阿兰·德龙就在台上那该多好。这种现实与电影的边界模糊感一直持续了很多年,直到我能看到你的其他电影代表作如《阳光普照》、《武士》、与《警察故事》等,我才从佐罗编织的巨大浓厚的魅力迷雾中走出来。
《佐罗》这部电影对中国观众的冲击实在太大了,所以实际上,年是佐罗的中国之行。你顶着佐罗形象所构造的璀璨光环接受国人的膜拜,并让大半个中国电影界都成了陪客。我看到你与孙道临、秦怡等老一辈演艺家的合影,看到年轻的成方圆为你做翻译,在上海的时候当然是东道主上海译制片厂全程接待,当时43岁的童自荣先生自然成了半个主人。一位配音师与一个名演员的奇妙缘分,被整整两代人所吸引、陶醉、并长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ys/97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