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丝路北道系列正文的第28篇,讲的是伊朗北部城市德黑兰
上一篇:阿塔
一
我和艾娜丝坐在德黑兰一家食堂似的小饭馆里吃午饭。在这里,茶水要跑去电热水瓶处倒。
“一会儿手机也要寄存哦。”艾娜丝说。她是我在德黑兰当地找的一位导游,正在跟我解释下午去伊朗国家珠宝博物馆的注意事项。她的弟弟腼腆地坐在边上。从凌晨三点到机场来接我起,他都没怎么说过话。
我对德黑兰并不陌生——两年前,我正是在这里开启了伊朗腹地的游历之旅,而两年后,当年的起点变成了这一次的终点。两场修行似的旅程在德黑兰跨时空对接,既是人为安排,也是机缘巧合。故地重游,莫不让人感慨万千,欲言又止。
我又喝了一杯茶。
与艾娜丝和弟弟的合照
比起中亚五国的饮食,伊朗的饮食中最显眼的就是它的藏红花饭
“你朋友说好下午在哪里见面了么?”艾娜丝问道。
我把地址给她看。朋友是位北京姑娘,随油企在伊拉克工作时喜欢上了伊朗的文化,于是便辞职到这里学波斯语。我们素未谋面,只是通过一位共同好友认识,但听说她在这里读书,自然好奇想要见见。前两天我问她有没有什么地下聚会可以跟着去,她回问说:“有抽大麻的,要不要去?”
那还是算了。我更感兴趣的是学生们搞的地下剧社和言论犀利的私人聚会。上一次我未能见到,这一次看上去也不能如愿了。
二
几小时前,我在德黑兰市中心一家宾馆里醒来。我睡眠缺乏,身心俱疲,挣扎着坐了起来,又无力地躺下,脑中一片混乱。过去二十六天的人物景象交替出现,耳边不停地响着各式话语笑声。七千公里的陆路此时变成了一团混沌不明的记忆,难以名状,仿佛要喷涌而出。我在笔记本上潦草地写下“突然很想哭”和一大段难以辨认的字,然后便瘫在那里。这一场旅行对我而言,不仅仅是过去三周半在路上度过的时间,更有背后承载的太多心血,因而在它行将结束之时,长久以来积累起的各种情绪终于找到释放的出口,一时竟难以控制。
我最后还是有条不紊地在艾娜丝来之前收拾好了行囊。两个背包,二十公斤,和西安出发时没什么差别。
德黑兰的阳光很好。在我的记忆中,这不是一座很有美感的城市。除去安静的宫殿,我只记得城中那座混乱的巴扎和街头的尾气味。它年轻而略欠雕凿,在当代语境里太过刚硬,少了一些层次感。不过比起中亚那些凋零的古镇,它对于当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访客们能感受到,这里的氛围认真而不松散,可不是闹着玩的。
我随艾娜丝按规矩在珠宝博物馆外寄存了手机。说它是博物馆,其实只是伊朗中央银行里一间守卫森严的房间,平日里除去周二至周日每天下午两小时外都不开放,展品想必很稀奇。
和艾娜丝在排队
不久我就确认这是一场我从未见识过的奢华珠宝展。确切地说,我从未见过这么多珠宝被如此敷衍而密集地堆放在一起,仿佛一种最不屑的炫耀。红宝石、祖母绿、绿松石、钻石、珍珠,但凡未被镶嵌在其它饰品上的,无不被一把一把地堆在盒子里,简直像是米铺里的米。宝座、王冠、首饰和配剑上到处都是大型宝石,而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座用几百块宝石做的地球仪和一颗一百八十二克拉的粉钻。它们不光大而纯,镶嵌还极富美感,是巧夺天工的人类杰作。这些珠宝真正价值连“城”,因为几十年间它们都是伊朗整个国家发行货币的信用基础的一部分,难怪这个博物馆要开在央行之内。
假使真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或许会有一种满大街都能捡到宝石的错觉。深宫中藏有这样的珍宝,就不奇怪外来的征服者们会觊觎这个王位,也不奇怪纯粹的革命者们会憎恶这个王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珠宝或许是长久来看最无用的财富,但它们又是国库中最容易见到的。人类对于美而无用之物的追求,无能出其右者,多少国家的兴衰到头来都与这些物件有关。
三
朋友和我约在德黑兰大学外的一家小饭馆见面。
“奥不故石(Abgoosht)。米杂高斯密(MirzaGhassemi)。”朋友驾轻就熟地点着一道道糊糊模样的东西。来这里吃饭的全是学生模样的人,互相拼桌。饭馆很小,要转个身都难,和中国街边的米粉店没有什么区别。
“你这样一路走下来真不容易。几年前我遇到过个和你类似的人,是个女孩子,也沿着这条道走了很长时间。”
“像你这样才不容易,抛下其它东西就到这里来读书了。”
糊糊的味道还行,只是吃的到底是什么说不清楚,全混在一起,好像我早上脑中的记忆一样。我们拿着饼子就着糊糊吃着,说起明天的期末考试,说起阿舒拉节,说起伊朗的男生。她说,伊朗的学生喜欢夜里到山上抽水烟,还喜欢背波斯诗人的诗歌。
饭后我们到北面的拉勒公园(LalehPark)里散步。夕阳穿过树荫打在安静的小道上,有晚跑的年轻人,还有一群打排球的人——朋友说她没事就会到这里来看帅哥。公园里有一些雕像,走进一看,便看到欧马尔·海亚姆与比鲁尼的名字。
波斯人对自己的文人和科学家真是无比自豪。比起珠宝,文化、学识和精神才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更重要的财富,是一个能让民族从根本上富庶的基石。养成它们的过程是曲折而多难的,但不去养成它们,民族终有一天会丧失独立性,湮没在民族之林中。这一路来的所见所闻,让我更加确信这一点。以一个炎黄子孙的身份来看波斯人的挣扎,总有一种似曾相识惺惺相惜的感觉。或许波斯人看我们,也有同样的感受。
我与朋友道别,嘴上心里都祝她好运。我佩服她的勇气,也盼望着更多人能像她一样,成为中华文明与波斯文明间沟通的桥梁。
拉勒公园
比鲁尼(Al-Biruni)塑像图片来自网络
四
德黑兰的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与两年前已很不一样。那时整座机场只有三家快餐厅,朴素得很,现在看上去却已与其它现代化机场别无二致。
“上上下下跑着找邮箱的事儿不会再发生了,”我给两年前同行的伙伴们发信。“现在安检很严,没机会乱跑。”
我在一家纪念品店前停了下来,用剩余的那点里亚尔换了一个漂亮的瓷盘。或许到了此时,我才终于接受旅途终了的现实。
我想起第一次来德黑兰时,我对这里的宗教、政治、历史、文化所知甚少,对什么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而如今,当我带着沉甸甸的一切离开德黑兰时,我已从容许多。两年间,这个国家也经历了相当多的变化。当我初次到访时,人们对刚刚签署的核协定还将信将疑地乐观,而两年后,虽说经济开始恢复,国际局势却愈加复杂:鲁哈尼再次当选,但他需要面对的是雄心勃勃的沙特王储和多变的特朗普。在波斯宏大的历史中,两年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对于需要经历这个时代的任何人来说,它可能长过永恒。时间,从来就是一个可以折叠的概念。
但能折叠也好,方便存放。以后若来重温,只需要按图索骥将它展开便好,就如我二度回到德黑兰时一样。我即将回到的国度,也是一个可以多维折叠的国度。看过中亚的大史小事,再回看自己的国家,更多了一份豁然开朗。而过很多年再回头琢磨这次丝路北道之旅,想必也会看出新的花样。
那就这样吧,丝路北道。我知道你还会接着向前,伸向更遥远的西方,但我要回家了。这万里陆路上的城镇、戈壁、雪山、草原、沙漠,我定会好好收藏。我在这个月里所见证的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一条路和这条路上的一个时代。日后,这些人和事终将被写入历史和小说故事中,而我们所有人都会是其中的角色。
后会有期,丝路北道。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再见的。
(正文终)
过往系列波斯行记
于香港
于德黑兰
拉扬马汉
克尔曼:我是波斯人
亚兹德:千年风沙
帕萨尔加德:柏树与大帝
设拉子:夜莺已醉
波斯波利斯:换眼看世界
伊斯法罕:半天下
阿舒拉节
卡尚:追风筝的人
尾声
晋北游
引子
忻州探路
朔州野望
大同小驻
泥泞驰骋
雨行恒山
穿梭浑源
繁峙迷踪
五台众相
归途悠悠
尾声
来自东非的明信片
第一眼乌干达
又见金合欢
动物世界
迷雾森林十八年
千丘饭店
短行记
给我一块板
和阿骞去湘西
大阪一夜
傅先生的茶室
梵华书
序章
你好,自德里
饱和旧德里
去阿格拉
永恒的泪珠
来自斋浦尔
途半
自焦特布尔
大雨山行
自乌代浦尔
孟加拉湾畔
古寺烈日
你好自德里(变奏)
后记
丝路北道
一次没有辞职就进行的长途旅行预告
先导预告片
旅途开始之前的故事
一夜长安
秋分嘉峪关
口里人
入疆
错过北庭
伸向边境的河谷
霍尔果斯出关记
阿拉木图:草原驿站
遗忘在天山楚河之间
马踏深山
伏龙芝与玛纳斯
奥什:相遇之地
浩罕老城的奇幻中秋
从费尔干纳盆地去河中
饮食塔什干
驶向撒马尔罕的特快列车
金色的撒马尔罕
帖木儿的影子
斑驳布哈拉
穿越红沙漠
逍遥希瓦
花剌子模的幽灵
地狱之门
沙漠之境与白色之城
毁灭者成吉思汗
诗人与圣人
阿塔
又见德黑兰
Kerfield赞赏
人赞赏
长按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ys/93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