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德黑兰 >> 德黑兰饮食 >> 年轻一代的影像作品,进化成超级艺术
以“影像”为名
留意一下不难发现,当下以“影像”为名的展览、作品和讨论越来越多,影像艺术创作进到一个活跃的阶段。从展览上来看,首先很多规模较大的机构展出现,并且这些展览都试图以文献展的方式,对影像艺术进行某种角度的梳理和归总,从去年年底开始至今半年的时间,几大主要城市都在推出这样的展览——“做景观天:首届西安当代影像艺术文献展”(西安,西安美术馆);“蓝顶美术馆媒介研究系列-(影像)Action”(成都,蓝顶美术馆);“诗影重重影像当代艺术家邀请展”(杭州,千岛湖景区);“影观武汉——武汉影像艺术家群展”(武汉,K11);“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观摩展”(北京,中央美院)。而接下来的半年,大型的影像艺术展览还将有9月将于上海举办的“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原名PhotoShanghai)”,12月将于深圳华侨城开幕的“第三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等等。除了这些大型群展外,小规模的群展以及个展更是不胜其数,在此不一一列举。
影像艺术为什么这么热?首先值得讨论的是,“影像艺术”这个概念现在成为了一个“大箩筐”,无论是:摄影,动画,新媒体装置,实验电影,记录片,都可以被放在这个筐里。相对比较正式的划分是将图片摄影,动态影像与新媒体艺术三者分开,而从现在的展览上来看,图片摄影往往单分,动态影像与新媒体则更为经常出现在一起。
▲陶辉《德黑兰的黄昏》展览现场
“录像-影像-多媒体”常常被认为是一个影像艺术发展的线索,但在今天来看,以“影像艺术”为名来囊括这条线索下的所有作品似乎也显得庞杂不清。首先无论是“多媒体”还是“新媒体”这个概念也正在变得含混与多元,今年9月将要推出“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就干脆将“新”字去掉了,其涉略的“生物艺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主题更加倾向于“科技艺术”的概念,而不能简单的归属于影像艺术。相反,如果说“媒体艺术”包含所有非传统手工制作及渗透着媒介因素的艺术形态,那么影像应该属于“媒体艺术”之一种。
概念上的含混与缺乏细分,同样也体现在作品差异的跨度上,比如林科的作品与程然的作品,胡向前的作品与田晓磊的作品,几乎没有太大的可比性,但它们又同属于影像艺术,也极有可能会出现在一个以“影像”为名的展览现场。这样一来,影像艺术实际上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评论空间。但因为影像艺术总体来说偏年轻化,所以人们习惯于从代际角度,或者实验与创新的角度来将所有影像艺术视为一种新的艺术方式。
在中国最早从事影像创作的艺术家王功新看来,年轻一代的影像艺术与老一代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气质上和视野上的:“从我的角度来看,他们大部分是80后,我觉得他们跟我们这一代的艺术家相比,无论是生存环境,还是知识储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老一代特别有理想主义、社会责任感,而年轻一代则更加轻松自由、更多的个人角度,而且他们的信息资源与形象资源也不限制在本土范围,总体来看,他们是全球化文化的一部分,这是整个影像艺术语境发生的最大转变。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品的时候,可以看到很多不成熟不完美的问题,但我更愿意从中发现跟自身不同的观察和思维方式,这是非常可贵的。”
长期白癜风治疗中心白癜风初期症状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kairui.com/dhlys/13267.html